荒亲
拼音huāng qīn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荒亲》:“吾杭有荒亲之礼,询之四方皆同。” 清褚人获《坚瓠续集·荒亲》:“世俗以父母死不得成亲,而於垂死之日,先行亲迎之礼,谓之冲喜;迨已死而娶,谓之乘凶,谓之荒亲。”详细介绍旧时青年男女在服丧期内成亲叫荒亲。荒亲之俗,在北朝时已肇其端。褚人获在《坚瓠续集》卷一中记此俗说:“史称石勒禁在丧嫁娶,历代贤君反禁不止”。梁绍任更进一步推论,荒亲之举在春秋时已见经传,后至唐代而风行于士庶之间。他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中说:“今俗乘凶纳妇,名曰‘忽亲’,又曰‘拜材头’。古者父母丧而成婚娶,见于经传者,惟宣公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一事,所谓不待贬绝而自见也。《后唐书·张茂宗传》,德宗曰:如今人家有借吉为婚嫁者。谏官蒋又曰:人家有不甚知礼教者,或女居父母服,借吉就亲,男子借吉婚娶,从古未闻。宋时民庶之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侍奉,子孙居丧,听尊长自陈验实,方许婚娶,未有居然冒丧易吉而婚娶者,此俗不可不禁也”。所谓“忽亲”,即“荒亲”或。攉亲”一音之转,春秋所记宣公之事,如果真在服丧期内赴齐逆夫人姜氏,那么此风便可溯源于秦以前的时代了。
南北朝是个大混乱时代,此时也有“忽亲”之俗,但不是指丧服成婚,而是受社会动荡影响,适婚男女不论品貌,不较资财,不备六礼,遽而成亲。
明时亦有“荒亲”之俗。郎英在《七修类稿》卷十六《义理类》中曾议其非说:“吾杭有荒亲之礼,询之四方皆同,盖以父母死不得成亲,而于垂死之日即讲亲迎之礼。有至亲没而禁家人举哀以为之者,予以此必胡元之俗,流至于今。夫父母之死,人子不欲生之时也。而且停哀忍痛,以讲此欢乐之事,此其有人心者哉!作俑者不特肆诸市朝矣。昨观所见集中,亦如予论,则知宋以来有之。因仍苟且,且多为惜才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是耶?呜呼!斯举也,何代禁也?”郎英记明代习俗,竟慨然诘问此风何时始革,不料竟流传至清代,尚风行于世俗之间。
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一中记此俗说:“世俗以父母死不得成亲,而于垂死之日先行亲迎之礼,谓之‘冲喜’。迨已死而娶,谓之‘乘凶’,谓之荒亲;‘荒’俗读作入声,然犹曰父母死,娶妇以主中馈也。近有阀阅之家,父死,七日停丧,忍痛出赘于外,居然衣锦食稻,其良心丧尽,如何似也。”方象瑛《俗砭》一书也曾叙述北方“攉亲”之俗,证明此风在清代流行甚广。他说:“世俗遇亲丧,男女年长及时者,皆吉服婚配云,七日内乘凶不忌,谓之‘攉亲’。”李淦《燕翼篇》亦慨叹俗人但图省事,在亲丧期内,易丧服为吉服而成亲。他说:“至于世俗有所谓‘孝里抄’者,于亲丧七日内即娶妇,无非两家图省事耳。……此为与世俗大悖之事,竟相习成风,恬不为怪,奚可哉。”
近代亦有荒亲之风。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山东·邹县之婚礼》云:“有服内成亲一事。男家有丧,女以齐衰至期。送丧归,以吉服全房。女家有丧,男以车马,俟于墓问,葬毕,女易彩服归夫家。皆沿习使然,细民行之,士大夫亦不以为意。”
荒亲陋习,相沿成习。从先秦至近代,小民百姓如此,士大夫亦然。不知荒亲之俗在当今绝迹否?(来源:中国风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