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国地质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下设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直属教育部,由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建设。

中文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外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简称:

地大,CUG

校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创办时间: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类别:

中央部属高校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

现任校长:

王焰新

所属地区: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主要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

2个

硕士点:

135个

博士点:

39个

院士:

9人

学校前身:

武汉地质学院

校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

430074

长远目标:

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理念:

特色加精品

目录

学校概述校徽校训校歌历史沿革建校北京地质学院时期湖北地质学院时期武汉地质学院时期中国地质大学时期学校规模师资力量在校院士教学名师科研成果院系设置学科建设学科总览重点学科实习基地科学研究联合共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实验示范中心检测机构研究机构地大景点逸夫博物馆地大隧道攀岩馆化石林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培养原则莘莘学子对外交流历任校长校长致辞地大校友地大武汉毕业的院士知名校友

学校概述地大之夜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约1700亩。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7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55万册,电子图书65万册,期刊15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

校徽外圆圈内上方是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中间圆形为放大镜,内置地质锤和指南针,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放大镜外围为地球经纬线,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系,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开放型、现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校训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著名校友温家宝于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为地大的题词。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师生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之实。

校歌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是电影《年轻一代》的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 从北京地质学院时期起,新生们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师生人人会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

歌词如下: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历史沿革建校中国地质大学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采矿系地质组以及西北大学地质系本科3个班的学生(46名)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而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是当时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教授等各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李四光在讲话中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质部向你们祝贺。

学校决定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 学校行政及其他主要行政负责人是: 教务长尹赞勋(兼) 副教务长张席禔、李广信 总务长陈子谷 副总务长杨遵仪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据1952年11月15日统计,北京地质学院有教授、副教授29人,讲师15人,助教94人,职员116人,工友175人,教职工总计429人。在校学生1527人(其中新生1188人),毕业生31人。北京地质学院时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数据来源于王朝地图,最终结果以王朝地图数据为准。

建院初期,学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地质调查所汇聚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讲师以上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许多人长期在上述名牌大学任教,其中有16人在20世纪20—40年代赴欧美深造,他们是:

袁复礼:民国初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是中国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

冯景兰:20世纪20年代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回国后成为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工程地质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及采矿系主任。

张席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之一。

尹赞勋:1931年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到欧洲许多地方进行地质考察,是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曾担任过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杨遵仪:193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高平: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和北京地质调查所所长。1943—1946年曾赴美考察。

傅承义: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多年。

潘钟祥:1946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及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王鸿祯:194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秘书长。

马杏垣: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池际尚:1949年在美国布伦茂大学获博士学位。

周卡:194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涂光炽: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

苏良赫:195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工艺岩石学的开拓者。

张炳熹:195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陈光远:1951年在瑞典额普赛拉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这些学者在欧美学习到了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到北京地质学院后又向来华的苏联专家学习到了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兼容并蓄,结合北大、清华、北洋等院校地质系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校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使其能在50年代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并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陷入全面瘫痪状态。1968年8月25日,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接管了学校的全部工作,进行大批判、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等所谓的“斗、批、改”,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从1969年11月15日起,千余名教职工被送往江西省峡江县仁和公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北京地质学院为受害学校之一,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湖北地质学院时期1970年9月18日,国家地质总局在《关于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江陵基本建设的批复》中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征地面积为江陵县城东门内约435亩地,建校规模按5个系13个专业、学生2000人、教职工1700人进行规划,总建筑面积为86 220平方米,总投资初步估计约811?4万元,两年建成。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此间,学校形成了四点办学的格局:江陵校本部(教职工549人)、丹江“五七”地质队(教职工231人)、江西“五七”干校(教职工561人)、北京留守处及机工厂(教职工347人)。

1970年春,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共220名。其中,综合找矿专业111名,金属物探专业39名,石油地质专业26名,工程地质专业44名。分别在丹江“五七”地质队(校办队)和江陵校部(借石油研究大队部分房舍)进行教学。

1972年8月9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成立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分院的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地质学校的教学点改为“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分院”。9月2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江陵城东门内建校,征用土地435亩。国家计委地质局决定,武汉地质学校明年暂不招生,现有校舍除保证地校教职工必要的生活用房外,要尽量借给地院使用。 1972年,学校招收地质力学和英语两个专业新生58人;1973年,招生274人;1974年,招生99人;1975年,招生479人;1976年,招生489人。从1971—1976年,招收的六届“工农兵学员”共计1619人。 1972年底,“军工宣队”全部撤离学校,高元贵被任命为学校“革委会主任”,教职工从湖北江陵、丹江、沙洋3点撤回北京。学校在保证武汉教学改革的同时,在北京很快就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科技情报工作。武汉地质学院时期1975年,学校由湖北江陵迁至湖北省府武汉市,并将原武汉地质学校并入,学校进入恢复重建时期。 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回迁无望的形势下,老院长高元贵带领新校址考察小组,先后奔赴湖北省黄石、大冶、武昌、孝感、蒲圻、咸宁、花园、广水、襄樊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择优选址武汉市。在国家地质总局和湖北省革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方案获准。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

。1974年12月18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5年4月20日,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城市建设委员会批复:武汉地质学院建校地址界定在武昌喻家山和南望山的南麓、华中工学院以西、武汉邮电科学院以东、181厂以北地段。学校开始第二次创业。

1975年8月8日,国家计委、教育部电告湖北省革委会:

武汉地质学院为地质方面的骨干院校,该院全体教职工必须暑假全部迁汉,并安排今年秋季对几个急需专业招进一部分新生。安排好全部教职工和新招学生用房。

8月中旬,在郑州黄河大桥修复通车后,铁道部为学院安排第一辆专列,将第一批教职工直送武汉,分别寄居在原武汉地校、省委党校、华中农学院、武汉教师进修学院、华中工学院,地跨武汉三镇,实行“乌兰牧骑式”的多点办学。

在办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学校边建设边招生,1975年招收工农兵学员479人,恢复了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矿产地质及勘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金属及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找矿、地质力学、探矿工程6个系7个专业。1976年学校又新增应用化学系,设化学分析专业。招收工农兵学员489人。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开始在科学技术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恢复了高等学校新生入学考试制度。学校当年招生428名。1978年,除恢复“文革”前的原有专业外,又增设了地震地质班和坑探工程班。当年招收新生887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先后为整风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彻底平了反;对“文革”中受冲击的干部、教师落实了政策;同时对所谓“批清”运动中受到错误伤害的一大批师生员工予以纠正,赔礼道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建设和发展速度大大加快。1976年2月29日,第一栋教职工集体宿舍楼破土动工。1978年6月抢建教学楼和第一栋学生宿舍楼,当年9月竣工。基本上解决了生活和教学用房急需。到1980年基本完成了建校第一期计划工程。

1986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11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为第二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武汉地质学院跻身于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列。学校有权自己审核“地质学”和“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权等。

学校南迁后,留京的教职工在原来留守处的基础上,经治理整顿,于1978年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5年9月9日,地质矿产部决定,将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合并,成立了“北京地质教育中心”。翟裕生教授任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时期1987年11月4日,国家教委下发地矿部“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的批复”。

1987年11月7日,在建校35周年的同时,在武汉和北京学区同时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地质大学挂牌揭幕仪式。

1988年4月9日,地矿部就中国地质大学领导班子及4个实体做出决定,同时明确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和两个管理干部学院,实行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实行任期制,任期四年。

1988年5月29日,朱训校长主持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决定大学办公室1988年6月1日开始办公,同时启用”中国地质大学”印章,在京汉两地办公。至此,形成”一所大学,两地办学,四个实体,总部在武汉”的特殊结构的联合办学新格局。从此中国地质大学成为了一所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具有四个相对独立实体的特殊大学。各实体人、财、物独立或相对独立,可对外独立开展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而中国地质大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权益、功能、名誉,这既涵盖各实体的权益、功能、名誉,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的还作了新的调整。中国地质大学发展成一所理工文管齐全,普通成人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个层次配套的、以地质类学科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88年7月2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岩石学、 矿物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探矿工程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7年12月6日,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第一批进入 “211工程”行列,成为国家进行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5年3月,根据教育部文件,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整体进行建设。

2006年,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签署文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的一部分。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又成功申报了第二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学校规模在校师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学生2569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973人、硕士研究生3971人,博士研究生115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265人,各类留学生400人。师资力量学校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人才强校的规律和方法,优先谋划人才工作、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分类指导、重在建设”的原则,先后出台了人才队伍建设“摇篮计划”和“腾飞计划”,与已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构建成了层次递进、结构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提出了“353”十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积极整合国内外、校内外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按照“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教学科研平台+科技项目+国际合作”五位一体建设模式,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杰出人才。

截至2011年3月31号,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177人,教授405人,副教授478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累计入选教授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5人。近5年来,学校新增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2008年,该校成秋明教授成为继该校赵鹏大院士之后,再次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教师和专业技术技人员占全部教职工的70%,教师的学历状况进一步改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79%,其中具有博士学历者达35%。在校院士地质学家 王鸿祯(1980)

煤地质学家 杨 起(1991)

矿产普查及勘探、数学地质学家赵鹏大(1993)

地质古生物学家殷鸿福(1993)

地球化学学家 於崇文(1995)

地球化学学家张本仁(1999)

矿床学家翟裕生(1999)

构造地质学家金振民(2005)

岩石学家莫宣学(2009)

地球化学学家高山(2011)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 2009年唐辉明

湖北省教学名师 2005年谢兴武

2006年龚一鸣

2007年鄢泰宁

2009年 唐辉明科研成果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

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1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有16个工程硕士专业和20个高校教师专业;拥有MBA、MPA、MFA、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学研究2000余项,2009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2.45亿元。

2005-2009年,学校主持“863”项目及子课题、“973”课题及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2004年,该校作为唯一的高校参加了被称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的国家级高科技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科学研究。在“神舟”飞船的7次顺利飞行中,该校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独立研发的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飞船的“返回搜救系统”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该校师生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8-2009年,学校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关键工程,巴东野外大型综合试验场于近期投资开建。该试验场集滑坡灾害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将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与国土资源部法律事务中心联合共建“国土资源安全与法律环境实验室”,在“部部共建”上迈出坚实步伐。

2009年,成功申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使该校成为湖北地区第四个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的高校;顺利通过国军标(GJB)质量管理体系复审,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2009年,《地球学科》学报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期刊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院系设置院 (课部)

代码

本科专业

学 制

备注

地球科学学院

070601

地质学

四年

国家理科基地,兼有二学位(2010年批准)

070602

地球化学

四年

070701

地理科学

四年

(暂缓招生)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四年

资源学院

080105

资源勘查工程

四年

部工科基地,兼有二学位(2010年批准)

080102

石油工程

四年

071001

海洋科学

四年

110304

土地资源管理

四年

080108S

煤及煤层气工程

四年

2005年批准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070302

应用化学

四年

071302

材料化学

四年

080205Y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科引导目录

环境学院

0808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四年

070401

生物科学

四年

081001

环境工程

四年

080109S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四年

2006年批准

工程学院

080104

勘查技术与工程

四年

080703

土木工程

四年

080303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四年

(暂不招生)

081002

安全工程

四年

080106Y

地质工程

四年

2010.1批准

地球与空间信息学院

070801

地球物理学

四年

070704W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目录外专业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0804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0803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080602

自动化

四年

080603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080604

通信工程

四年

080316

工业设计

四年

经济管理学院

110201

工商管理

四年

兼有二学位

11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110203

会计学

四年

110206

旅游管理

四年

11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110204

财务管理

四年

2004年批

110104

工程管理

四年

2004年批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兼有二学位

(2005年批准)

0201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071601

统计学

四年

2004年批

外国语学院

050201

英语

四年

信息工程学院

070703

地理信息系统

四年

080901

测绘工程

四年

080611W

软件工程

四年

目录外专业

080902W

遥感科学与技术

四年

2005年批准

080609Y

信息工程

四年

2008年批准

数理学院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体育部

040203

社会体育

四年

2005年招生

珠宝学院

080208W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四年

目录外专业

050408

艺术设计

四年

宝石设计方向

艺术与传媒学院

050302

广播电视新闻学

四年

050408

艺术设计

四年

050401

音乐学

四年

政法学院

110301

行政管理

四年

兼有二学位 (2005年批准)

030101

法学

四年

110302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马克思学院

030404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2004年批准

计算机学院

0806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080613W

网络工程

四年

2004年批准

071205W

信息安全

四年

2005年批准

学科建设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在继续巩固地学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与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分层次、分阶段地推进国家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改善学科结构,构建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学科生态系统,显著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学科总览截止到2009年10月,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初步建成。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校景

查工程等两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被列为自然科学、理学A级以上学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学”2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17个学院(课部)、59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2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等5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7个专业工程领域。2005年,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文科博士点申报方面取得了突破。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海洋地质 地球物理学 岩土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安全技术及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

湖北省特色学科

水文学及水资源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湖北省优势学科

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

实习基地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6个教学实习基地,成千上万的学生通过实习基地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已

建成“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正在建设的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科学研究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近5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项目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300余项。2010年,学校科研合同经费达3.99亿元,其中,唐辉明和谢树成教授分别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获得“973”项目资助。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该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2008-2010年,学校共有28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校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通过获得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PA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1号”至“神舟7号”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部部共建”,广泛参与各省市(自治区)的地质找矿大讨论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为地勘单位解决关键问题,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有效支撑了行业地勘单位的建设和发展。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光盘版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该杂志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期刊奖并入选“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重点)

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环境岩土技术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科技部)

工程地球物理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

地球表层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湖北省重点)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

湖北省废物地质处理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地球物质与区域资源和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

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联合共建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地大与中国石化共建)

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共建)

贵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与贵阳市联合共建)

中美联合非开挖研究中心(与美国高校)省部级工程中心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

湖北省黄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实验示范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

湖北省高等学校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子电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省高等学校物理实验中心检测机构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

珠宝检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机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所

地质过程与矿产国家重点实验室

沉积盆地及沉积矿产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中心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华中构造力学研究中心

地大景点逸夫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1982年在武汉重建。

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邵逸夫基金资助,建设新博物馆大楼,新馆总投资5000余万元,于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新建后的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内地高校规模最大的博物馆。200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达3万余件,其中珍贵罕见的馆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体长10.5米、体高6.1米的恐龙化石珍品——黑龙江满洲龙化石;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的鱼龙化石之王——梁氏关岭鱼龙化石;面积达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地大隧道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连接地大西区与北区。隧道为直线型,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6米。该隧道投资600多万元,于2003年6月动工,并与当年完工。校区内建隧道的高校,地大还属第一个,此工程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来往南北校区,因为西区北区之间往来不用再绕行南望山。地大隧道是地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条实用型通道。夏天的隧道,由于没有阳光直射,呆在里头特别阴凉。而冬天则会寒风刺骨,凛冽的寒风自北向南穿过南望山,感觉风比外面还大。地大隧道几乎是地大学生每天上课的必经之路。攀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攀岩馆,建成于2003年,2003年举行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2008年扩大岩馆的规模,加建国际标准的速度赛道及安装标准速度点,紧接着亚洲锦标赛的8组标准抱石墙全部移建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岩馆,可以说目前为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攀岩馆属于全国最好,最全面的攀岩馆。化石林化石林

华中地区第一个化石林。她结合该校学科特色,融观赏、科普于一体,由深圳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和先生为中国地质大学建校50周年捐献,是华中地区唯一异地保存的化石林。化石林始建于2002春季,占地1500平方米,由70多株产于辽宁、新疆、内蒙古等地的硅木化石组成。它的建成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前来观赏、休闲,探寻化石的奥秘,化石林也成为东湖风景区的一个特色景点。

办学目标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人才培养培养原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各类学生5.4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4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400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2.7万余人,各类留学生360余人。

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网络实时和非实时教学系统,形成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网络、通讯、纸质、光盘等多媒体统筹使用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2000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该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达2500万元。学校除设立近半数学生享有的普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近50项专项奖学金。

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基础要厚实、专业要精深、知识要广博”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启动了“李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该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该校学生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130余块,银、铜牌300余块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近年来,该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莘莘学子校景

学校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主题,大力弘扬“地大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爱校、建校、兴校的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建立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广泛参与生产实践,广泛接触群众,在实践中感悟创业的苦与乐,在奋斗中升华人生境界。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全面锻造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氛围和特色鲜明的体育体系。该校体育健儿在国际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100余块金牌、200余块银、铜牌的好成绩,连续5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年10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

对外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5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或结为友好学校。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35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的国外专家、友人每年超过300人次。随着学校2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中匈首个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落户该校,由该校作为支撑大学的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正式挂牌,以及“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的建成运转,该校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更加广泛和深入。

历任校长时期

院校长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北京地质学院

刘型

1952年

1958年

高元贵

1958年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贵担任湖北地质学院革委会主任

湖北地质学院

王焕

1976年

1980年

武汉地质学院

王鸿祯

1980年

1983年

赵鹏大

1983年

1988年

赵鹏大

1994年

2005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赵鹏大

1988年

1996年

殷鸿福

1996年

1997年

赵鹏大

1997年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长

张锦高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

校长致辞校长王焰新

我代表学校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校友表示真诚的问候!向有志到该校学习的青年朋友表示由衷的欢迎!

这是一所历经沧桑的大学。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学校外迁,出北京,过石门,渡丹江,下江陵,栖荆州,一路风尘,边选址边办学;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边重建边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

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大学。建校之初,北大、清华等高校的风格在这里交叉融合,各校的名师在这里切磋共进。先后有60余位院士在这里辛勤耕耘,更多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在此立业。学校于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设立研究生院,1997年第一批进入 “211工程”行列,成为国家进行重点建设的大学。

这是一所人杰地灵的大学。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强求实的传统和风气,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成长出众多的学术精英、治国雄才、商界骄子、体育健儿,温家宝同志和2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便是杰出的代表。

这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大学。学校在部门办学的体制下诞生,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划归教育部管理,这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学校坐落于江城东湖之滨,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校园内蓝天碧水,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如诗如画,是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50多年来,地大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乘改革春风,用智慧和汗水,使学校获得了飞速发展。地大已由建校之初的单科性地质院校,逐步发展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目前,学校提出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继承和发扬地大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强化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造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业绩。

相信您会继续关注东湖之滨、南望山麓的这片热土!

地大校友地大武汉毕业的院士马永生:1984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部,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总地质师、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地大武汉毕业生中第一名当选院士的校友。知名校友方晓宇:1976届毕业生。原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务副省长。2010年5月13日2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冀文林:1989年毕业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物探系勘查地球物理专业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助理经济师。现任中共海南省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致新:国家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1985届毕业生。1988年参加中、日、尼双跨珠穆朗玛峰并获成功,李致新是唯一登顶的汉族队员。也是中国地质大学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运动员。是中国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两位登山家之一

王勇峰: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队队长,1984届毕业生,1993年参加海峡两岸珠峰队登顶成功。他和李致新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为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

佟璐:1985届毕业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汉族女性

次洛:1999届毕业生,1998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在校大学生

高崚:羽毛球运动员,2004届毕业生,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铜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银牌

袁复栋:2005级大学生,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队员,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并成功登顶珠峰,被选为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高山:198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地球化学家,2009年11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康学增:中国地质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振华重工总裁。

曾玉康: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毕业于湖北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

郭清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教授,2010年被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授予埃贝尔蒙奖,以表彰其在高温水热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学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