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塞比·塔蒂尼

居塞比·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1692-1770),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生于的里雅斯特近郊的皮拉诺。早年曾就读于神学院和帕多瓦大学法学部。后入阿西西修道院作修道士,同时认真钻研作曲和小提琴演奏技法。担任过帕多瓦圣安东尼大教堂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后创办音乐学校,教授小提琴和作曲,并从事创作。
一生作有小提琴协奏曲约一百五十部,另有音乐理论著作《和声论》。代表作品以《科莱里主题变奏曲》和《魔鬼的颤音奏鸣曲》最为著名。
在西方古典音乐蓬勃发<WBR>展的那几百年里,因无<WBR>佳作而淹没于人潮,如<WBR>今不为世人所知的作曲<WBR>家恐怕数不胜数,因一<WBR>首佳作而名闻天下的作<WBR>曲家倒是能说出几个来<WBR>的。然而,有这么一位<WBR>音乐大师,他创作了不<WBR>少极优秀的作品,也为<WBR>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WBR>的贡献,但如今他在音<WBR>乐史上的成就和影响远<WBR>远尚未被人完全认清,<WBR>他便是——塔蒂尼(T<WBR>artini).
塔蒂尼,是意大利著名<WBR>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WBR>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WBR>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WBR>家。他儿童时代开始学<WBR>小提琴,而后在帕多瓦<WBR>大学学法律,后来因为<WBR>婚事遭反对,于171<WBR>3年逃离了帕多瓦,在<WBR>阿西西修道院避难,同<WBR>时学习声乐及作曲。在<WBR>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音<WBR>乐,他还写了一些音乐<WBR>理论著作,创办了一所<WBR>一小提琴演奏为教学宗<WBR>旨的高等学校,还对小<WBR>提琴的琴弓进行过改造<WBR>。根据目前掌握但决非<WBR>完全的资料,他创作了<WBR>14O首小提琴协奏曲<WBR>(用四重奏或弦乐五重<WBR>奏伴奏)、20首大协<WBR>奏曲、150首奏鸣曲<WBR>、50首三重奏; 其中60首奏鸣曲得到<WBR>了发表,可是还有 200首左右的作品手<WBR>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WBR>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WBR>团档案库里。《魔鬼的<WBR>颤音》则是其中最有名<WBR>,最值得一听的一首。<WBR>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WBR>还有一段颇为诡异的故<WBR>事。传说塔蒂尼经常梦<WBR>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WBR>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WBR>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WBR>魂,用来交换琴技,于<WBR>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WBR>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WBR>,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WBR>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WBR>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WBR>,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WBR>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WBR>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WBR>》。还有另外一个说法<WBR>是说,塔蒂尼在梦中为<WBR>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WBR>鬼来应聘,要求以灵魂<WBR>为报酬,塔蒂尼要考他<WBR>,他就给塔蒂尼拉了一<WBR>首曲子。不管是哪个说<WBR>法也不管起真假,都给<WBR>这首曲子增添了不少传<WBR>奇色彩,也很有意思地<WBR>解释了曲子名字的来由<WBR>。
这首曲子不长,大概1<WBR>7分钟,但因有大量的<WBR>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极<WBR>具技巧性,难能可贵的<WBR>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WBR>听性,很优美。我一开<WBR>始是冲着这曲子的传说<WBR>来了,最后却喜欢上了<WBR>曲子本身。在介绍曲子<WBR>之前,先说明一下这里<WBR>的“颤音”。这里的颤<WBR>音不是指揉弦时所造成<WBR>的那种声音的波动。它<WBR>是修饰音的一种,乐谱<WBR>中的记号为音符上方加<WBR>“rt”,表示两个响<WBR>铃的音急速反复,实际<WBR>演奏是指运弓的同时把<WBR>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WBR>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弹性<WBR>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WBR>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WBR>响效果,听起来就像声<WBR>音在颤抖。颤音跟揉弦<WBR>一样丰富多样,有快颤<WBR>、慢颤、从不颤到颤,<WBR>慢颤转快颤、边揉边颤<WBR>、边滑边颤、二度颤音<WBR>、三度颤音等,不同的<WBR>颤音能表现出不同的乐<WBR>曲风格。
《魔鬼的颤音》是一首<WBR>小提琴奏鸣曲,使用g<WBR>小调,分为3个乐章。<WBR>
第一乐章是慢板,演奏<WBR>速度很慢。小提琴的旋<WBR>律充满哀伤,有点幽怨<WBR>,几个较强较长的音甚<WBR>至有点哭诉的味道,协<WBR>奏的乐队(或钢琴)旋<WBR>律相近,在背后“煽风<WBR>点火”,这一乐章基本<WBR>没出现颤音。(4:0<WBR>0)
第二乐章是快板。一开<WBR>始便是几个强音,颇有<WBR>气势,接着旋律便川流<WBR>不息的进行下去,表现<WBR>出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锐<WBR>气。同时开始了大胆的<WBR>动机跳跃,独奏小提琴<WBR>时而如舞者般急速地跳<WBR>跃,时而强奏,时而悠<WBR>扬婉转,显得千姿百态<WBR>。这一乐章里,颤音不<WBR>时出现。(7:15)<WBR>
快板结束,进入第三乐<WBR>章一开始的慢板。抒情<WBR>的旋律好像是狂欢后的<WBR>感叹,又稍微带点颓废<WBR>。(8:35)之后便<WBR>是慢板段落和快板段落<WBR>多次交替进行。慢板庄<WBR>严雄浑,快板生动活跃<WBR>,小提琴演奏的难度较<WBR>大,经常演奏双音。在<WBR>三个快板段落中还各有<WBR>一段颤音,先后用D弦<WBR>、A弦和E弦奏出。夸<WBR>张的颤音和诡异的旋律<WBR>,在协奏乐队阴暗旋律<WBR>的衬托下,真的有点魔<WBR>鬼的感觉。乐章最后是<WBR>小提琴华彩段,从双音<WBR>发展到三个音的和弦和<WBR>四个音的和弦。在双音<WBR>部分,有时上面是颤音<WBR>有时下面是颤音,充分<WBR>显示出华丽的演奏技巧<WBR>。在抒情上,最后的华<WBR>彩段给人一种悲壮的感<WBR>觉,小提琴的顿弓造出<WBR>哭喊的效果,使人内心<WBR>为之震动。
1、人物简介
塔蒂尼(G. Tartini,1692~1770),是巴罗克末期和古典主义前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作有42首小提琴奏鸣曲、135首小提琴协奏曲和50首三重奏等。
2、艺术成就
(1) 1714年发现“合成音”(resultant tones),当时被作曲家本人称为“第三音”(terzo suono)。合成音又分“差音”(differential tone)与“合音”(summation tone)两种,前者由塔蒂尼发现,后者被黑尔姆霍茨(Helmholtz)解释。差音的振动频率为两音之差,合音的振动频率为两音之和。例如g和c以强音量发音,两音的差音为392.45Hz(g)— 261.63Hz(c)=130.82Hz(c);两音的合音为392.45Hz(g)+ 261.63Hz(c)=654.08Hz(e)。差音与合音均以纯律为准,差音在小提琴和管风琴上较容易听出来,合音则较难被辨认。
(2)小提琴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开提琴技术艰深发展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