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大屠杀研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书名:旅顺大屠杀研究

图书编号:1035279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28.0

ISBN:780190297

作者:郭铁桩

出版日期:2004-12-01

版次:1

开本:大32开

简介这是一部依据大量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评论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制造旅顺大屠杀。惨案的专门著作。它向世人真实地展现了11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中国旅顺地区、血腥屠杀约二万名无辜平民的惨绝人寰的情景,并严正指出:旅顺大屠杀是在日本侵华军事当局同意和批准下进行的一次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屠城暴行。

目录上篇渊源与背景

第一章日本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一历史上黩武好战的日本统治者

(一)古代日本国内争权夺势的斗争

(二)古代日本的对外征战

(三)丰臣秀吉欲称霸亚洲,两次发动侵朝战争

(四)菊花与刺刀——一言难尽“大和魂”

二德川幕府时期的“海外雄飞论”

(一)佐藤信渊的“中国征服论”

——近代日本对华侵略之首倡

(二)吉田松阴的“海外扩张论”

——对外侵略理论的发展

(三)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武士道

三明治维新后加剧对外侵略

(一)施政纲领的制订

(二)政治军事体制的改革

(三)征韩与征台方针的制订

(四)分离中韩关系与挑起事端

四“大陆政策”的形成与扩军备战

(一)“大陆政策”的形成

(二)扩军计划与备战

第二章中国清王朝的内忧外患

一清王朝的内忧

(一)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化

(二)封建政治日益腐败

(三)维护皇权,“知足安分”

(四)妄自尊大,闭关自守

二清王朝的外患l

(一)列强入侵,边疆危机

(二)清政府的避战求和

(三)李鸿章乞俄干涉的破产

(四)幻想英国调停的落空

中篇血案与反响

第三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日军进犯金州、旅顺

一日本发动侵华掠夺战争

二日军进犯金、旅前的军事形势l

三日军进犯金州、旅顺

(一)日军花园口登陆

(二)日军进犯金州

(三)日军进犯大连湾

(四)日军进犯旅顺

第四章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一日军侵入旅顺口与发布屠杀密

(一)旅顺口之战与旅顺沦陷

(二)屠杀密令的发布

二野蛮屠杀

(一)屠城

(二)残杀平民

(三)奸淫妇女,残杀儿童

(四)残杀俘虏

三抢劫破坏和在大连地区的暴行

(一)抢劫破坏

(二)日军在大连地区烧杀抢掠的暴行

第五章大屠杀危害与后果

一罪证——约二万名同胞被杀害

(一)焚尸灭证

(二)约二万名同胞被屠杀

(三)万忠墓作证

二践踏国际公法与人道

(一)践踏国际公法

(二)践踏人道主义原则

三战犯未受惩罚

(一)明治天皇为首的战争责任者未受惩罚

(二)旅顺大屠杀的共犯未受惩罚

第六章日本对旅顺大屠杀的诡辩

一日本各界对旅顺大屠杀的反映

(一)记者报道

(二)士兵的日记

二外务省制造种种谬论,否认、歪曲屠杀事实

(一)编造大屠杀借口.制造杀人理论

(二)否认屠杀平民和大规模屠杀

第七章世界各国对旅顺屠杀的态度

一欧美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报道与批评

(一)美国纽约《世界报》克里曼撰写的通讯

(二)美国驻日武官欧柏的报道

(三)英国军火商詹姆斯·艾伦的亲历记

(四)英国学者胡兰德的评论

二从国际法角度评论日军旅顺大屠杀

(一)日本政府散布屠杀是“战术问题,

而不是法律问题”

(二)国际法对保护战俘之规定

(三)战时平民地位

第八章中国各阶层人民对旅顺屠杀的反映及斗争

一各界人士对日军在旅顺等地屠杀的反映

(一)文人学士

(二)封疆大吏

(三)文官

二民众见闻

三中国人民反抗日军暴行的斗争

(一)庄河民众反日斗争

(二)普兰店民众抗日斗争

(三)金州人民的抗日斗争

(四)旅大地区民众自发反抗斗争

下篇现实与启示

第九章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

一日本极右翼势力的猖狂活动

(一)参拜靖国神社,美化战争罪犯

(二)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真相

(三)否认南京大屠杀,掩饰战争罪行

(四)鼓吹修改宪法,恢复军国主义

二日本军国主义阴魂缘何久驻不散

(一)美国扶日反共政策留下后患

(二)“皇国史观”根深蒂固

(三)日本执政党不肯反省

第十章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一继承和发扬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传统

(一)古代的密切往来

(二)近代的相互支持

(三)战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造福两国人民, 维护世界和平

(一)日本政府应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历史和 所犯罪行

(二)日本应彻底去掉对中国的歧视心理

(三)日本应在台湾和钓鱼岛问题上切实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

(四)日本应调整不正常的日美关系

参考书目

理论书目

中国书目

外国书目[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