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额锥尾鹦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绯额锥尾鹦鹉(学名:Aratinga finschi)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鸟体羽毛为绿色,胸部下方以及腹部为黄绿色;前额以及额头部份有红色羽毛。主要栖息地是干燥及半干燥的地区,热带的低纬度森林地带,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以及松木山林区。主要的食物为种子、浆果、水果、坚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通常成对活动,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和巴拿马。

中文学名:

绯额锥尾鹦鹉

拉丁学名:

Aratinga finschi

别称:

绯额鹦哥,白眼鹦哥,芬奇氏锥尾鹦鹉,深红额鹦鹉,丁香额鹦鹉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鹦形目

科:

鹦鹉科

族:

锥尾鹦鹉族

属:

锥尾鹦哥属

命名者及年代:

Salvin, 1871

英文名称:

Crimson-fronted Parakeet

英文名称:

Finsch's Parakeet

英文名称:

Lilac-crowned parrot

目录

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保护等级

外形特征

绯额锥尾鹦鹉(40张)

绯额锥尾鹦鹉体长30-34厘米,体重280-327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胸部下方以及腹部为黄绿色;前额以及额头部份有着红色的羽毛(红色羽毛并不会延伸到眼睛周围);翅膀弯曲的部分有着红色的羽毛;内侧的飞行羽和尾巴为橄榄黄;眼睛周围有着白色的裸皮,鸟喙为肉色,虹膜为橘红色。幼鸟的头部没有红色的羽毛。[1][2]

绯额锥尾鹦鹉图册网址[3]

栖息环境绯额锥尾鹦鹉喜欢栖息于开阔的森林地区、充满树木的农耕区、次要植被分布的地区、亚热带森林的边缘地带以及热带林区海拔1600米的地方。[1]

生活习性平常都是成群活动,大约会组成6到10只的小团体,偶尔也会高达100只甚至更多。绯额锥尾鹦鹉有迁移的习性,团体中成对的鸟会紧紧的待在一起,在清晨以及黄昏会在栖息的树木之间来回,在栖息的树木附近最高纪录曾经聚集高达500只。平常精力充沛而且相当吵杂,直到夜晚降临才会安静下来;常常会为了争夺最佳的栖息树枝和地点而争吵不休,如果遇上倾盆大雨则会变的比平常安静许多,会静静的栖息等待天气放晴,如果在栖息的树木附近遇到天气不稳云雾弥漫的时候,绯额锥尾鹦鹉会比较晚才出发前往觅食地点;飞行的时候相当吵杂,老远就可以听的见。

绯额锥尾鹦鹉主要的食物为种子、水果、坚果、浆果、或当地植被。有时候当农耕区的作物收成的时候,会前往觅食谷类和水果等。[1]

分布范围绯额锥尾鹦鹉分布图

[4]

分布于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马。[5]

繁殖方式绯额锥尾鹦鹉属于高度社会化的鸟类,在其栖息地成群觅食和飞行。繁殖期在每年的2月开始,一夫一妻制,通常每巢产2至3枚卵,孵化期26至28天。绯额锥尾鹦鹉繁殖成功率相对较低,只有约42%。主要原因是卵或雏鸟天敌太多,包括老鼠,蛇,弗吉尼亚负鼠及其他潜在的捕食者的捕食。[1]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