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姆斯测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埃姆斯测验(Amestest)

用来检测诱变剂致癌作用的一种方法,于1973年由埃姆斯(Ames)等首先采用。其理论依据是:认为癌变是某些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因而一切致癌物质都是诱变剂。用埃姆斯的方法对几百种致癌物质进行检测,总符合率达90%。一般认为:在埃姆斯测检中呈阳性反应的物质有致癌的潜在危险性。该测验所用的菌株是鼠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his-),所用的指标是一组氨酸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每一菌株代表一种结构改变。此外,有些物质本身不是诱变剂,可是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能转变为诱变剂,这种物质常被称为前诱变剂。应用细菌作为测试诱变剂的材料时,这种所谓的前诱变剂的诱变作用测不出来。为弥补这一缺点,可以在测试系统中加入鼠肝脏提取物,其中包含着一些使前诱变剂转变为诱变剂的酶(如羟化酶)。这样,使这一检测系统更趋于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