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则碑

1.浙江省宁波市水则碑水则碑,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原是平桥河)。宋宝祐间(1253~1258)建,明清两代续修,现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1999年,考古重现水则碑(亭)旧貌,经重修后,恢复平桥河,与月湖水系相通,还历史的环境氛围。
水则亭为水则碑而建,亭在四明桥下,取适中之地,测量水势,镌“平”字于石上,城外诸楔闸视“平”出没为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启闭适宜,民无旱涝之忧。因此,把四明桥改称平桥。水则亭为保庄稼丰稔、州郡平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则碑利用平水的原理达到体察灾情、民情统一调度的目的,是我国城市古水利遗存中仅有的实例。是研究水利发展史,研究城市排涝防洪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有着特殊的意义。
2.浙江省绍兴市水则碑

明成化年间,戴琥守越,为加强绍兴河湖水位管理,特在佑圣观前河中设立水则(即水位尺),又在佑圣观内竖立水则碑,即《山会水则碑》。规定“水在中则上,各闸俱开;至中则下五寸,只开玉山斗门、扁拖、龛山闸,至下则上五寸,各闸俱闭”。水则碑对山会平原的河湖水位,对不同季节,不同高程的农田耕作,及舟楫交通,都能全面照顾到,而且设于府城之内,府衙之旁,便于观察和执行。它从成化十二年(1476)起,使用了六十年,一直到三江闸的建成。该石碑现陈列于大禹陵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