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行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生平行
【创作年代】清朝
【作者姓名】石涛
【文学体裁】杂言诗[1]
作品原文生平行
生平负遥尚,涉念遗埃尘。
一与离乱后,超然逐吾真。
访道非漫游,梦授良友神。
潇洒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
不辞双屩踏云断,直泛一叶将龙驯。
海眼五色迓灵啸,岳窍百变来逡巡。
韩碑元尊焕突兀,片言上下旁无人。
掉头不顾行涕泗,筮之以筵吴楚邻。
誉言来嘉招,袂耸访名秀;
浮云去何心,沧波任相就。
五湖鸥近翩情亲,三柳峰高映灵鹫。
中有至人证道要(先老人旅庵),帝庭来归领岩窦。
三战神机上法堂,几遭毒手归鞭骤。
谓余八极游方宽,局促一卷隘还陋。
三遥连三障开,越烟吴月纷崔嵬。
招携猿鹤赏不竭,望中忽出轩辕台。
银铺海色接香雾,云涌仙起凌蓬莱。
正逢太守划长啸(新安太守曹公冠五),扫径揖客言奇哉。
诗题索句日边篆,不容只字留莓苔。
此时逸兴浩何似,此际褰裳欲飞去。
不道还期黄蘖纵,敬亭又伴孤云住(黄蘖禅师道场留凡上下十馀载)。
敬亭之嵚何欹登,下拂双塔兮上出千林。
忽乘石华舟,又上青云梯。
长笑谢上公,恕我偶不羁。
朅来游倦思稍憩,有友长千许禅寄(勤公、实公、唯公)。
金地珠林总等闲,一枝寂寥真余计。
漫问枝从何处长,漫疑枝何方曳。
雨掩门庭独鸟啼,风回几席流香细。
谢客欲尽难为情,客来妙不惊逢迎。
泼墨几度染茶碗,挥尘未厌摇花英。
花英茶碗颜同霁,浮图矗映花台起。
或访青溪问旧居,或乘古寺临高垒。
社就先教种夏莲,解成乍可怜秋水。
绣佛从来属雅人,蒲团端合酬知己。
昨夜飘摇梦上京,鸽铃遥接雁行鸣。
故人书札偏生细,北去南风(曹宾及)早劝行。
噫吁嘻!人非麋鹿聚不轻,缥缈跌宕真生平。
生平不解别离苦,劳劳亭上听秋声。
神已游乎太华,又何五台二室之峥嵘。
顺江淮以遵途,越大河兮遐征。
寻远游以成赋,将扩志于八纮。
为君好订他年约,留取江城证此盟。[2]
作品简析石涛这首叙事长诗也充分展现了其在古体诗上的成就。此诗作于1686年(康熙丙寅)。全篇长达五百六十二个字(不包括夹注),是石涛所写的古体诗中,除《题淮扬洁秋图》外最长的一首。汪世清先生云:此诗一句是从汪鋆《清湘老人题记》中录出,因未着年月,故有定为1687年(康熙丁卯)之作的,也有定为1689年(己巳)之作的。1980年出版的《北京荣宝斋三十周年纪念册》中影印《石涛花卉长卷》,亦有此诗,题作《生平行,一枝下留别江东诸友人》,并且在款中明言“丙寅稿,辛未佛道日津门之无量精舍。”故知此诗是1686年所作。若与《题记》本相较,有两处夹注不同。一是《题记》本在“有友长干许禅寄”下仅注“勤上人”三字;二是在“北去南风”下未注“曹宾及”三字。这首诗历叙生平,以诗写传,实际上是一首自传诗。半生遭遇,历历游踪,都写得条贯井然,一清二楚。这对探讨石涛的生平,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如从这诗可以肯定,石涛皈依旅庵本月是在他来到江东以后和初游黄山以前,即1664年(康熙甲辰)和1667年(丁未)之间,并且是去到松江拜在旅庵门下的。又如从“北去南风”下的夹注可以知道,劝石涛北上燕京的,并不是一般所猜测的博尔都,而是十多年前相偕同游黄山的老友曹鈖。从文学角度看,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出语不凡,称得上是一首好诗。[2]
作者简介石涛:(1630一1724),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