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蚧壳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吹绵蚧壳虫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别名:吹绵蚧

简介

同翅目(Homoptera)的一种害虫,学名为Icerya purchasi。世界性分布,常见於多种植物(金合欢、柳、橘)上,对枸椽科植物为害甚烈,一度对南加利福尼亚的柑橘业造成威胁,後引进澳大利亚的瓢虫,短期内即控制害虫。

分布地区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

吹绵蚧壳虫
吹绵蚧(Icerya purchasi)放大图

、西北、华中、华东、华 南、西南;在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 尼西亚和斯里兰卡,欧洲、非洲、北美洲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1、 雄成虫体长3毫米,翅长3-3.5毫米。虫体橘红色;触角11节,每节轮生长毛数根;胸部黑色;翅紫黑色;腹部8节,末节有瘤状突起2个。

2、雌虫体长6-7毫米;身体橙黄色,椭圆形;无翅;触角们节,黑色两性虫体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上被淡黄白色蜡质物,腹部周缘有小瘤状突起10余个并分泌遮盖身体的绵团状蜡粉,故很难见其真面日。

繁殖

每年完成2-3代,多以若虫态过冬,一般4-6月间发生严重,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主要危害柑橘、油桐、苹果、梨等林木和果树。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随时检查,用手或用镊子捏去雌虫和卵囊,或剪去虫枝、叶。

2、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3、药物防治 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