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灰斑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本病危害叶片和嫩梢,严重时病叶早落,削弱树势,影响植株生长。据贵州省调查,本病在该省湄潭、遵义两县的杜仲林内发生较重,如遵义县松林乡的杜仲林,灰斑病发病率100%,感病指数为57。

症状病害先自叶缘或叶脉开始发生,初呈紫褐色或淡褐色近圆形斑点,后扩大成灰色或灰白色凹凸不平的斑块,病斑上散生黑色霉点。嫩枝梢病斑黑褐色椭圆形或梭形,后扩展成不规则形,后期有黑色霉点,严重时枝梢枯死。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单枝,有隔。分生孢子暗色有纵横分隔,倒棍棒形,不成链状,顶端有1根数个分隔的长附属丝(细胞柄),基部圆滑。本菌以往称格孢属,后来归入交链孢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叶和病枝梢上越冬。第2年当温度在13~15℃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于4月旬开始发病,5月中旬至6月上旬梅雨季节病害迅速蔓延。

防治方法应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清除侵染源。发芽前采用0.3%五氯酚钠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喷杀枝梢越冬病菌。发病期用50%托布津或退菌特400~600倍液或25%多菌灵1000倍液喷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