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跳虫

棘跳虫
棘跳虫属昆虫纲弹尾目棘跳虫科 (Onychiuridae)的1种小型昆虫。
1 棘跳虫形态特征棘跳虫在食用菌类及百合田间,凡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发现。它是1种低等昆虫,属不完全变态,只有卵、若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卵:球形,直径0.08~0.1mm,白色,半透明状。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一般体长1mm,足3对,细小,柔软,白色,半透明。成虫:足3对,细小。体长1~1.5mm,白色,半透明。触角与头约等长或略长。头部有单眼。前胸常退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腹部腹面有特殊的附肢,第一腹节具黏管,第二腹节有握弹器,第四腹节具弹器,因具弹器成虫弹跳自如。
2 生活习性2.1 发生习性。棘跳虫以成虫、高龄若虫在百合鳞茎底盘茎周围及土缝或土壤有机肥、腐殖质内越冬。当翌年春季土表温度达到9℃时开始活动,18℃时活动频繁,尤其是在适宜的高温、高湿条件下,繁殖迅速,为害严重。据室内饲养与野外观察,在本县1a发生6~7代,世代重叠,3月中、下旬进入第一代产卵盛期,4月上、中旬为卵孵化盛期,以4~6月份(即一至三代)发生量最大。
棘跳虫喜潮湿环境,以腐烂物质、菌类为主要食物,主要取食孢子、发芽种子。卵散产或堆产于百合鳞茎底盘茎周围及土缝内。低龄若虫活泼,活动分散。成虫喜群集活动,善跳跃,1个百合鳞茎球上常有虫多达数百头甚至几千头,像弹落的烟灰。若、成虫都畏光,喜阴暗聚集,一旦受惊或见阳光,即跳离躲入黑暗角落。成虫喜有水环境,常浮于水面,并弹跳自如。近距离扩散靠自身爬行或跳跃,远距离借风力、雨水和人为携带传播。
2.2 为害习性。在百合生长前期(秋季鳞茎下种后),主要为害地下种鳞茎。首先在底盘茎周围,取食腐殖质及带伤口的幼嫩组织,使伤口处扩大,腐烂加重,幼根组织很难形成,出现不长根或少根的僵鳞茎种,在穴内使种鳞茎腐烂变色,春季不能出苗。在百合生长中期(翌年2~3月份春季出苗期),主要为害百合底盘茎,致使茎腐烂,根系不发达,出苗缓慢,不整齐,缺苗、缺蔸现象严重,形成黄矮僵苗,生长不一致。在后期(4~6月份苗期),主要为害百合底盘茎及鳞球,由于底盘茎根系生长不旺盛,吸肥能力差,造成茎叶生长细弱,抗逆性差,苗易倒或早枯,新生鳞球茎变色腐烂等。
3 发生规律3.1气候条件
1)温度。2002年12月13日用30个塑料袋装饲养料,每袋接放棘跳虫成、若虫100头,分别投放野外与室内进行饲养观察。2003年元月份,在-4℃冰雪期,均以成虫安全越冬,3月上旬统一收集放地下室内继续饲养,发育及繁殖系数基本相同。2003年7~8月份饲养在室内37~38℃的高温下,以卵与少数成虫顺利越夏,9月中旬天气转凉,卵孵若虫猛增。饲养结果显示,棘跳虫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8~28℃,而高于33℃或低于15℃对棘跳虫生长发育不利。
2)湿度。通过室内饲养表明,当相对湿度在80%~90%时,虫体肥胖,嫩白色,虫口密度大。而在干燥条件下,虫体瘦小,无光泽,对发育与繁殖也有一定影响。本县每年立秋前后1个月,由于高温和干燥天气影响,虫口密度一般减少50%~70%。3.2栽培条件百合连作或前茬为白菜、萝卜、马铃薯、生姜等作物的田块,由于虫源积累,使棘跳虫发生较普遍,为害严重。使用猪、牛栏肥,兔子粪的田块或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有利棘跳虫的发生与繁殖,加之未腐熟的有机肥易带虫源,可使棘跳虫迅速繁殖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