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

砀
砀
dàng
<名>
有花纹的石头 [figured stone]
砀,文石也。从石,昜声。——《说文》
梁国砀。——《汉书·地理志》。注:“山出文石,在今河南归德府。”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
又如:芒砀(形容山石大而多);砀基(用有花纹的石头造的墙基)
砀
砀
dàng
<副>
突然 [suddenly]
肱砀骇以奋肆。——马融《长笛赋》。注:“突也。”
又如:砀骇(突然跌起)
------------------------------------------------------------------------------------------------------------------------------
砀 dàng
砀山县,中国安徽省宿州市最北部一个县名。
砀山酥梨(砀山梨,DangShan Pear),砀山县一个水果特产名字,全国闻名遐迩。
砀山县解释:
砀山县的历史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砀郡及砀县。
《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环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秦末年,沛县人刘邦起兵伐秦,起兵是在砀山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建梁国,革砀郡,砀县属梁国。
新莽时(9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汉光武帝时复称砀县。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迁梁国于下邑(治所在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砀县属梁国。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晋武帝泰始元(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叫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年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大气层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八年(1375年),砀山县属徐州。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民国37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53年2月1日,砀山县属江苏省徐州专署所辖;1955年2月17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署所辖;1956年划属蚌埠专署。
1961年,砀山县仍划归安徽省宿肥专署(现称宿县地区行署)所辖。
2000年4月属宿州市。
砀山县以原境内有芒山、砀山而得名。这里是汉高祖刘邦斩蛇举义之地,五代梁王朱温故里,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这里有明代大将薛显墓,有留下李白足迹的宴嬉台(http://www.yanxitai.net),有远近闻名的清真寺,有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砀山以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而闻名遐迩。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砀山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全面实施“高效农业、民营突破、商贸搞活、 水果富县”的发展战略, 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负重拼搏、振兴砀山”的砀山精神,使各项工作步步登台阶,年年有进展。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03亿元,第二产业8.74亿元,第三产业6.34亿元。
以酥梨等水果生产为支柱产业的梨都大地正发生沧桑巨变。春来砀山是花的海洋,红白紫黄,色彩斑斓,花团锦簇,争奇斗妍,蔚为壮观;秋来砀山是硕果满园,叶绿枝垂,芳香遍地,人欢车鸣,绿洲果海,叹为观止。每年春天的“梨花节”,秋季的“金秋梨都行”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来宾前来旅游、观光、考察、投资。砀山正以昂扬的新姿焕发出无可限量的勃勃生机。
安徽省砀山县梨文化传播网 http://www.dangshanli.com 提供‘砀’字之 ‘砀山县’ 信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