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

【简介】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后作者作了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内容介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版权所有
《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的实践意义(一)深刻剖析个人主义对公众责任、社会利益漠视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动机。这种动机表现在交换领域,交换双方都是以个人的自我利益为中心,而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兼容,因此,这就诱发了以损害社会利益、他人利益来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欲望和行为得以最大限度的扩张,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差异,竞争压力的存在使人首先竭力保护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和自己的利益,从而容易排斥竞争对手和忽视整体利益。从经济学上看,人们总是从自己利益出发,引发出外部不经济问题。从哲学上看,这种外部不经济就是代价转移或替代的问题,从企业内部看是有利的,从企业外部或从社会整体利益看是有害的。如环境污染,企业为节约自己的成本,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于本企业之外,使人的生活空间质量下降,社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外部不经济的另一种情况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陛开采和浪费。此外,市场经济还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由此容易形成一种只重视自己和轻视公益事业、公共责任的倾向。
(二)深刻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原因
市场经济对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使人在类的层次上使个性和社会交往日益全面和丰富,另一方面将引起人类个体能力的单向度发展,造成个人的片面性。市场固有的竞争机制,决定了个人能力的片面提高和畸形发展才有利于生存。这种选择使人们在竞争中必然放弃一切与市场要求无关的能力培养和潜能的激发,而对主体进行片面塑造。由于人的发展对物的依赖性,也由于在生产中,生产者个人处在产品交换结成的整个社会关系之中,受这种关系支配,并把获取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财富当作目的,所以在个人还缺乏驾驭、支配自己的创造物即物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往往使人通过充当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来使用,这也往往使人注重对物的需求,而忽视自己本身能力的发挥、个性的丰富和创造天赋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物质财富短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如果不实现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就不能自由地生存。而个人因自身生活条件和能力的有限性,又必须先借助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发展自身,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牺牲个人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阶段,社会财富的积累是生产的首要目的,而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产的手段,所以个人的片面发展在所难免。
(三)在微观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细胞,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理,提出了解剖庥雀,取得经验,逐步扩大,多方面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企业各项工作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搞典型经验,解剖庥雀不容易,把成熟经验逐步推广。不仅要在一般号召的同时,先抓好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而且要在获得成熟经验之后,在社会上逐步推广,以少变多,把一般和个别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上,不能忽视员工的心理状态。因为员工的心理状态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采取有效方式,教育员工与客观环境和谐地统一,也就是使他们的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地统一协调,充分发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摘自《应用写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