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大学

关于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立政治大学(英语: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NCCU),简称政大,是一所位于台湾台北市的国立大学,前身为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是国民党培养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摇篮,毕业生享有免试派任县长与各级官员职务之权利。 1954年在台复校后,逐渐发展为招收普通大学生及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教研领域的国立大学,并在解严后始脱离中国国民党之直接影响。
创校迄今的政大已拥有包含台湾所有大学中唯一的「国际事务学院」在内的九个学院、三十四个学系、十六个独立研究所及多个校内学程与跨国双联学程。并有附设幼稚园、实验国民小学、附属高级中学、公共行政与企业管理教育中心,建立了涵盖各年龄阶段一贯教育的完整学制。
现今政大在台湾被视为是具有重要影响地位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在法界、政治界、商界、新闻界、演艺界等有许多知名人物皆是政大校友。
校史

政大正门口校碑

四维堂中央党务学校
其前身为中国国民党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负责北伐期间国民党干部的教育训练。 1927年,蒋中正以「清党」铲除党内中国共产党势力后,原先准备成立「宣传训练院」,但后来代之以「中央党务学校」。中央党校校训与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相同,并于1927年经首任校长蒋中正敲定。创校初期借用国立东南大学校舍,再迁江苏省立法政大学校址。课程着重党务及社会运动、政治宣传,授课内容则分为理论、历史、地理和组织。
中央党务学校因属「党国一体」时代重要的党国菁英培训学校,蒋中正亲任校长表示重视之程度。但蒋氏并无暇管理中央党务学校校务,实际负责学校运作者乃副教务主任罗家伦、副训育主任谷正纲及副总务主任吴挹峰等人。
中央政治学校
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初设政治、财政、地方自治、社会经济四系,后来又增设教育和外交等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政治学校迁至重庆小温泉,并将科系调整为法政、经济、外交、新闻、地政五系,尔后又成立新闻事业专修班、新闻专修科、地政专修科、会计专修科、统计专修科、语文专修科。功能上说,中央政治学校是中国国民党训政时期培育国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地位类似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中央党校」。

国立政治大学

1946年「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校长改为专任制,但依旧由蒋中正担任永久名誉校长。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全面溃败,1949年4月共军占领南京,政大南京校址为中共所接收。一部分迁到四川的政大师生,以少量劣质兵器,投笔从戎,参与国共内战,经过苏场遭遇战和大邑包围战后,仅有少数学生虎口生还,尔后以军籍身份转由香港进入台湾。
国民党来台后,因为原计画近期反攻大陆,并无在台湾恢复大陆地区国立大学的构想。但随着反攻无望逐渐明朗,党政高层开始思索增设高等院校之计画,进而意识到培养本地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由于政大以往为国民党党校,具指标性;且曾为培育高等公务员的摇篮,素有口碑,加上当时日本统治时代留存的高教机构,如国立台湾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南工学院(现国立成功大学)、台湾省立农学院(现国立中兴大学)、台湾省立法商学院(现国立台北大学)等校已无法负荷国府迁台导致之人口遽增的升学需求等因素,1954年教育部长张其昀批准国立政治大学在台北县木栅镇(今台北市文山区)复校,成为嗣后大陆各国立大学(如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在台复校之先驱。政大在台设校首任校长是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哲学学者陈大齐先生,初设行政、公民教育及新闻等三个研究所,1955年恢复成立大学部。
历任校长
国立政治大学:大陆时期

第一任校长:蒋中正(1946-1947)
第二任校长:顾毓琇(1947-1949)
第三任校长:杨希震(1949-1954)
国立政治大学:在台复校后
第一任校长:陈大齐(1954年—1959年)

第二任校长:刘季洪(1959年—1973年)
第三任校长:李元簇(1973年—1977年)
第四任校长:欧阳勋(1977年—1986年)
第五任校长:陈治世(1986年—1989年)
第六任校长:张京育(1989年—1994年)
第七任校长:郑丁旺(1994年—2000年)
第八任校长:郑瑞城(2000年—2006年)
现任校长:吴思华(2006年—)
打造台湾哈佛为创造台湾知识产业合作最大效能,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国立阳明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三方,於1996年12月23日签定学术合作合约,建立通识教育及生物科技管理学程合作模式,仿效美国哈佛大学与周边教学医院之"Partners HealthCare system"整合,结合人文科学、医疗服务及医学研究的资源,藉以逐步达成建立台湾哈佛群医照顾系统的愿景。
台湾政治大学网页:http://www.nccu.edu.tw/
知名校友张雨生
司马翎
许信良
廖婉汝
李纪珠
陶晶莹
林依晨
苏打绿
陈绮贞
汪锟
辰亦儒(飞轮海成员之一)
著名历史本校自民国十六年创校迄今已历八十寒暑。首任校长为先总统蒋中正先生。民国三十八年政府迁台以后,在原则上曾有大陆各公立大学在台一律不考虑复校之决议。然而又鉴於政治大学在国家大乱中,每能表现出疾风劲草之特有精神,所以教育部在民国四十三年主动作出让政治大学在台北首先复校之动议。这固然是社会朝野对本校的关怀与赞赏所致,也是政大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默默耕耘服务国家贡献的结果。
复校之初先行恢复研究部,设行政、公民教育及新闻等三研究所。复於民国四十四年成立大学部,有教育、政治、新闻、外交、边政五学系。历经四十多年后,本校目前已发展成为文、理、法、商、社会科学、外国语文、传播、国际事务、教育等九个学院之综合型大学,下设三十四个学系及四十三个研究所(硕士班),其中二十七个研究所设有博士班,另外有十六个硕士在职专班。( 本校各学院、学系、研究所及院属单位设置表 )
另外本校设有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教育、社会科学资料、电子计算机、国际教育交流、附设公务人员教育、国际关系研究、选举研究、第三部门研究、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国大陆研究与台湾研究等中心。除此之外,并有附属高级中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及幼稚园一所,本校拥有自幼稚园、小学、中学以迄大学、硕、博士班的一贯完整学制。
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本校每年均聘请国内外学者专家,担任各项课程教学与研究,目前有专任教师六百余人,研究员七十余人,兼任教师二百余人,高学历教师年年增加,师资阵容日益壮大。
本校将传承人文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发扬追求宇宙真善美之大学精神,培养具备「人文关怀、专业创新、国际视野」之新世纪领导人;拥有丰实的文、理、社会科学基础学门,同时保有法、商、传播、公共事务、国际事务、外语、教育、数位科技等专业智能,进一步强化人文、科技与社会的对话能力,涵养公民智慧与素养。并以美国哈佛大学为标竿,契合时代脉动、引领教育创新、开拓知识社会,成为本国、亚洲、世界一流的人文学术殿堂,在教学、研究、服务、校园、国际化等各方面,展现本校独一无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