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鳢
月鳢(Channa 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台湾称:右代。英文名:Snakehead , Chinafish 。
形态如斑鳢。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过上唇。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但不规则;头侧鳞片也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长;胸鳍和尾鳍均为圆形;无腹鳍。体缘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后头侧有2条黑色纵带,伸至鳃盖,上带且弯向胸鳍基底;体侧有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状斑,斑周珠色或为1圈珠色亮点;全身布满珠色亮点,背鳍与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点,尤以雄性更显著。
月鳢为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生存水温为1-38℃,摄食水温为12-32℃,生长水温为13-30℃,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有喜阴暗、爱打洞、穴居、集居、残食的生活习性。喜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动作迅速,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人工养殖的鱼类为1冬龄,相对怀卵量为500粒左右。生殖期为4-6月,5-7月份为产卵盛期,繁殖水温为18-28℃,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对较为多见。
生长较慢,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250克左右;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鲜美,并有生肌、活血等药用价值,群众喜爱胜于斑鳢,畅销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月鳢的养殖技术我国常见的鳢科鱼类为乌鳢,斑鳢和月鳢,以月鳢体型最小,当年春天繁殖的鱼苗,养至年底体重在150克左右。月鳢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被视为高档保健营养食品而走俏市场。根据我县多年的养殖经验,现将月鳢的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鱼池选择与建造
鱼池宜选在水源足、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水泥池、坑函、稻田、藕田、网箱等均可养殖,但以池塘为佳。由于月鳢喜暗怕光,池底应放瓦管或竹筒供鱼栖息。进排水口要有拦鱼投施,池基要用高50厘米以上的聚乙烯网片围住,以防敌害侵入或鱼逃走。
二、苗种放养
放养的月鳢鱼苗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长有5厘米以下的鱼苗,先放于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水深20—50厘米的水泥池中培育,每平方米可放体长2厘米的鱼苗2000—50O0尾。当鱼苗长至体长5厘米以上规格时,可转人大池养殖,每平方米放养20—50尾,高的可达100尾。
三、饲养投喂
月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喜吃动物性饲料,鱼苗阶段(体长在4厘米以下)以投喂水蚤、丰年虫、水蚯蚓为主,也可投喂肉糜、蛋黄等。随着鱼的长大食性也发生改变,动植物饲料都能吃,但仍偏爱动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蝇蛆;黄粉虫、螺蚌肉、蚕蛹、鱼虾、畜离肉及内脏等。在动物性饲料缺乏时,也吃植物性饲料,如玉米粉、花生麦粉、豆渣、米饭、面条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特别是大规模养殖时,利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月鳢尤为重要。鱼苗种阶段投喂粉状配合饲料(最好是经过微粉碎机粉碎,粘性强的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40—45%,待长至10厘米后转喂成形的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42%。无论投喂何种饲料,都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喂鱼,并在池中设置食台。日投饲量要根据水温、天气变化和鱼的摄食情况来确定,一般为鱼体重的3一10%,每天喂2次,上午8—9时一次,下午6时左右一次。饲料投喂要适量,以鱼吃饱为准,防止剩余饲料污染水质。
四、水质管理
在养殖期间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注新水,每次换水量最多占池水的——半,并及时排掉污物、残渣。池中要种植水葫芦,约占水面的二分之一,同时用竹杆、木条或绳子将水葫芦固定在一定位置。高温季节,池水要适当加深。水泥池面最好搭置凉棚或用黑色的遮阴网片遮荫。
五、鱼病防治
月鳢在野生状态下,极少生病,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病原体极易在月鳢之间传染,一旦发病,很容易导致大批死亡。因此,人工养殖月鳢一定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综合预防措施
1、彻底清池消毒
先把鱼池淤泥清出,在鱼种人池前7—8天,每亩池塘用190—120公斤生石灰消毒,或者在进池前4—5天,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一15克消毒。
2、做好“四消”工作
(l)鱼体消毒。在鱼种放养时,必须先进行消毒。可用3%的食盐水浸浴3—5分钟或15—2Oppm的高锰酸钾浸浴15—20分钟。浸浴时间应视鱼的忍耐程度灵活掌握。
(2)工具消毒。方法是在阳光下曝晒一天,也可用药物消毒,如用50ppm的高锰酸钾或200ppm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浸泡5分钟后再使用。
(3)饲料消毒。投喂的鲜活饲料先冲洗干净,再用50ppM的高锰酸钾或]00—200ppm的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钟,或以20—20Oppm二氧化氯溶液浸泡10—20分钟,或以0.01—0.1ppm二氧化氯溶液养殖饲料生物8个小时到3天后再喂鱼。
(4)食场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每7一15天,在鱼吃食后,用250克漂白粉或1000克生石灰加适量水溶化后泼在食场附近。
3、加强水质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水质,及时充换水,或实行微流水,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水质恶化。
4、做好药物预防
在鱼病多发季节,采用药物泼洒和投喂药饵的方式,内外兼防,以控制鱼病的发生。每月泼l一2次二氧化氯或生石灰或强氯精或漂白粉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用量分别为5PPM、20PPM、0.3PPM、lPPM、0.5和0.2PPM。杀菌药与杀虫药交替使用。在泼洒药物的同时投喂药饵。药饵一般用抗生素类、磺胺类、呋喃类药物与饲料拌匀后投喂,连喂3—7天。
5、避免损伤鱼体
鱼体损伤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起捕、运输和转池过程中,严格操作程序,细致谨慎,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病菌感染。
(二)、常见病的防治
l、晕头病
(1)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停食,体色发黑,群集在池角。严重时在水中窜游,急剧挣扎或旋转狂游后下沉池底死亡。此病原尚未清楚。
(2)危害和流行情况:该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之前的当年鱼苗,流行季节为3—7月,4—5月大流行。此病发病迅速,传染快,发病、死亡率在90%以上,是月鳢苗种阶段危害性最大的暴发性鱼病。
(3)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A、养鱼设施和工具要严格消毒。投喂的活饵料也要消毒后再投喂。不从发病的养殖场运进鱼卵和鱼苗”
B、换水时,注水不可太急;水温温差不得大于士2℃。每次换水后要及时泼洒二氧化氯,使池水成5PPM。或者以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或者用生石灰化水泼洒,使池水ph值在7—8。
2、烂肉病
(1)症状:体表斑块状充血,鳞片脱落,以后真皮组织发生溃疡,溃烂处开始呈红色,以后坏死变白。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路,尾部溃烂腐掉。体表各处都可发生,严重时遍及全身。
(2)危害和流行情况:此病多见于体长4厘米以上的鱼种和成鱼、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后自身传染性大,其交叉感染也比较严重。此病传染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50%以上,故有“红色瘟疫”之称。在鱼体损伤、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或水温变化大等不良条件易引发此病。
(3)防治方法:
A、以5一10PPM二氧化氯或0.3PPM百毒净化水后全池泼洒,若病情严重,隔二天后再泼洒一次。当水质恶化时,可增泼10PPM的水净剂。
B、全池泼洒呋喃唑酮使池水成0.5一lPPM浓度。
3、车轮虫病
(l)症状:病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后,不吃食,体色 变黑且消瘦,粘液增多,体表形成一层白膜。在池中离群独游,经常旋转,最终因衰竭而死亡。对月鳢菌种危 害较大。该病原体肉眼不可见,镜检则非常明显。
(2)防治方法:
A、用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
B、用0.5PPM硫酸铜与0.2PPM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C、用苦楝树叶煎汁泼洒,使池水成30—45PPA浓度。
4、爱德华氏病
(l)症状:病鱼身体发黑,腹部胀大,体表无伤口有时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肾脏充血、肿大、溃烂,挤压腹部有腥臭的浓液流出。发病池的鱼种喜群集在池角处。
(2)危害和流行情况:本病流行季节一般在5—9月份,发病水温为15—40℃,最适水温为25—30℃。多见于鱼苗鱼种阶段。病鱼死亡率在30—60%。长期投喂水蚯蚓的鱼池易发此病。
(3)防治方法:
A、用0.3PPM百毒净或2—5PPM士霉素或10—20PPM氯霉素或0.2一O.5PPM呋喃唑酮全池拨洒。病情严重时,可连泼2天。
B、每天每公斤鱼加氯霉素30—50克到饵料中,喂5天。
C、每公斤饵料中加入2—3克氟哌酸和20克光合细菌,连喂5—7天。
营养分析1.月鳢肉鲜美且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28.23%,占氨基酸总量的37.08%;
2.月鳢肉中的钙含量相对较高,导致月鳢肌肉中的钙磷比例比鲤鱼、青鱼等几种鱼类都高。钙磷的比例较利于吸收。
食疗作用月鳢有滋补强身、活血生肌、利尿祛风、通气消胀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