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道情戏
基本信息
商洛道情戏剧照(12张)
所属地区:陕西·商洛
遗产编号:IV-25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级别:省
申报人/申报单位:商洛市剧团[1]
历史渊源“商洛道情”源于我国道教化缘时的颂经调,自道教有史以来广为流传,民间利用这一形式进行民间戏剧表演,流传至今。“商洛道情”是陕西道情的始祖。[1]
表演形式以剧情所需的内容用商洛方言进行演唱,另加上“嘛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加强情节的深度。[1]
艺术特色“商洛道情”,以二人转的击打形式演唱,到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加工提高,已能表现大型剧目、充分表现各类戏剧人物的内心情感,特别以表现“苦”音最具特色;“商洛道情”风格独特、表现力丰富、渲染力强烈,广大群众喜闻乐见。[1]
主要价值“商洛道情”千余年来的渊源历史,扎根民间,与广大劳动人民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一种主要娱乐形式,伴着他们日作日息,反映他们喜怒哀乐;“商洛道情”剧目繁多,最著名的“商洛道情”《一文钱》,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2]
相关物品竹筒上蒙蛇皮,用手击打,另加筷子、碗配合击打,主要填伴奏曲空间。
文有渔鼓,武有简板,鼓板,大锣,皮梆子,水水等。[3]
传承谱系第一代:张天泰
第二代:张福海、刘中喜
第三代:张西云、王彦杰、杨兴朝、徐名启
第四代:刘浩制、辛书善、李万林、费庆民、冀福记、田井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