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嬗变与再诠释
图书信息书 名: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
间嬗变与再诠释
作者:李晓锋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1日
ISBN: 9787560965765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内容简介《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嬗变与再诠释》首创性地将20世纪后半叶创立的新兴横断学科一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理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对建筑空间发展与演化的分析中,突破传统的解析归纳思路,将重点放在方法论层面的传统范式的改变上,即根据传统的空间理论对静态的建筑空间体系描述较多,且注重从几何形态的理论方法转向对内部复杂的嬗变机制的研究。
在切入点的选择上,《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嬗变与再诠释》跳出了“建筑学为体、相关学科为用”的老套路,摈弃了技术只能被放在“建筑技术”这一低水准上来理解的传统观念,真正地将建筑空间置于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科技本身的大视野中去审视、去思考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建筑空间嬗变的动力与机制。《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嬗变与再诠释》还将相关的技术思考深深扎根于历史与文化的土壤中,通过科学技术与人文历史的双重视角,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作出新的诠释。
序言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最有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广泛地向各个领域渗透。自由曲面、流体形态所搭建的不平坦空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所构筑的互动空间,迫使由顶面、地面、墙面三要素围合而成的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空间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与此同时,VRML、HTML、图形界面、超级链接等构筑的虚拟空间无边无垠。在这里,旧的规则不再适用,建筑空间也不再创造永恒、制定规则和反映理性,而是在一种非自然的状态下被感觉、触摸,在一种非理性状态下被经历。建筑空间在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诸多新特征、新现象,向我们提出了重新审视的必要性。
本书首先对建筑空间发展及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各发展阶段内的研究特征,并对现阶段建筑空间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研究信息技术影响下建筑空间的必要性,再通过对空间研究宏观背景的分析,确定了从对空间本身的思考转向对空间发展和演化过程的关注,从简单的线性研究转向复杂的非线性探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首次借用20世纪后半叶创立的新兴横断学科——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建筑空间系统的演变进行了剖析,归纳了其演化发展的规律和动力机制,将对建筑空间本体的研究转为对内部复杂的机制过程的探索。通过对现阶段建筑空间发展新选择——信息技术对空间外部环境更新的分析,指出空间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然后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信息技术影响下建筑空间系统的新特征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即传统空间机能的强化与延伸、传统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共生、超越传统空间的虚拟空间的营建与再生,对空间发展新阶段进行实证。最后以空间概念的再认识作为建筑空间再诠释的理论基础,从空间的概念和生成两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展开了新的诠释,并探讨分析新的空间理念对建筑领域的影响,以期能够对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学的发展和走向做一探索式的初涉。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将建筑空间置于历史的洪流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将建筑空间作为一个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中的整体系统,从人文与技术的角度对其嬗变进行分析,并对信息技术影响下建筑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新的诠释。
图书目录0 绪论
上篇 建筑空间研究综述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新框架
1 建筑空间研究综述
1.1 空间概念发展溯源
1.2 工业时代的空间“物”化
1.3 后工业时代的空间“人”化
1.4 建筑空间研究的新进展
1.5 小结
2 建筑空间研究新视角
2.1 研究背景分析
2.2 概念框架构建
2.3 小结
中篇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嬗变
3 建筑空间演变的系统学分析
3.1 走进系统科学
3.2 建筑空间系统的界定
3.3 建筑空间系统的演化
3.4 系统演化特征与机制
3.5 小结
4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系统
4.1 现阶段空间发展分析
4.2 科学技术与空间发展
4.3 信息技术与空间发展
4.4 信息技术的空间考究
4.5 小结
5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空间新现象
5.1 传统空间概念的突破与延伸
5.2 传统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共生
5.3 超越传统空间的虚拟空间
5.4 小结
下篇 基于信息技术语境的建筑空间再诠释
6 信息时代建筑空间的再诠释
6.1 建筑空间概念的再认识
6.2 建筑空间概念的再诠释
6.3 建筑空间生成的再诠释
6.4 小结
7 空间新理念对建筑学领域的影响
7.1 建筑形态的解放
7.2 设计和建造的革新
7.3 建筑本体的再定位
7.4 建筑师角色的转变
7.5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