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丝藻
绢丝藻的藻体直立,丝状,柔软,丛生成簇,鲜红色,1~4cm高;直立枝明显,互生分枝,每一分枝又双叉分枝。其生长于低潮带岩石及附生于其他藻体上。
中文学名:
绢丝藻
拉丁学名:
Callithamnion corymbosum
门:
红藻门Rhodophyta
目:
仙菜目Ceramiales
科:
仙菜科Ceramiaceae
属:
绢丝藻属Callithamnion
种:
绢丝藻
模式标本产地:
大西洋北部
目录
形态特征外形特征生殖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分类特征分类学史
形态特征外形特征藻体直立,丝状,柔软,丛生成簇,鲜红色,1~4cm高,由单列细胞组成,基部具多数分枝根状丝,附着基质,直立枝明显,互生分枝,每一分枝又双叉分枝,藻体上部分枝密集常呈伞房状,顶端细胞纯圆,往往具早落性的无色毛。根样丝直径35~42μm,细胞长134~151μm,直立枝直径57~67μm,细胞长为135~185μm,分枝直径24μm,细胞长75μm。幼期细胞为单核,老细胞为多核。[1]生殖特征四分孢子囊卵形,无柄,生于藻体上部小枝内侧近基部,单生或2~3个集生,直径25~50μm,长38~60μm,四面锥形分裂。囊果圆球形,直径120~200μm,生于丛生分枝
绢丝藻的细部结构图(5张)
顶
绢丝藻的藻体外形(3张)
端。[1]
生活习性生长于低潮带岩石及附生于其他藻体上。[1]
分布范围世界上已知的约50种,中国有1种。分布在太平洋:中国河北北戴河,山东青岛,福建厦门、平潭,海南西沙群岛的东岛。日本,百慕大,纽泽稷;地中海。[1]
分类特征藻体上部分枝密集呈伞房状,小枝顶端纯圆,并具细长的早落性无色毛,在中国学者所检查的标本具多数分枝根样丝,没有发现基部具皮层。[1]
分类学史绢丝藻属(Callithamnion)是林比耶(Lyngbye)于1819年建立的。有关该属的研究如Harris, R. E.(1962),Edwards, P.(1969),Itono, H.(1971),Dixon, P. S. & Price, J. H.(1981),Searles, R. B. S. & Schneider, C. W.(1989),Aponte, N. E. & Ballantine, D. L.(1990),Abbott, I. A. & Norris, R. E.(1993)以及曾呈奎(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