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洛阳愁绝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温庭筠存《清平乐》小令两阕,此为其二,乃惜别之作。上阕写桥上送别。“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一开头就点出了这次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下阕写别后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但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有人称赞“此词悲壮而有风骨”,因此猜测可能“作于被贬之时”。大家公认温庭筠词“大半托词房帷,极其婉雅”,这首词却是个例外。

作品名称:

清平乐·洛阳愁绝

作品别名:

清平乐令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

作者:

温庭筠

目录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鉴赏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名称】《清平乐·洛阳愁绝》 又名《清平乐令》或《醉东风》

【年代】晚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词

作品原文清平乐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1]

作品鉴赏温庭筠存《清平乐》小令两阕,此为其二,乃惜别之作。

上阕写桥上送别。“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一开头就点出了这次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这时有人要远行,朋友们都聚集在桥上为他送别。“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按照古人风俗,送别要折杨柳以相赠,用来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

下阕写别后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江淹《别赋》有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是地名,在福建,这里借指送别之处。一旦离开洛阳,又是那样的牵肠挂肚。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这里指远行的人。只见他离愁万种,独自骑在马上,频频回首,频频挥泪。泪是擦不干的,情是割不断的,一种难舍难分之情跃然纸上。

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温庭筠这首词虽然格调也不高,但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有人称赞“此词悲壮而有风骨”,因此猜测可能“作于被贬之时”(见《唐五代四大名家词》)。大家公认温庭筠词“大半托词房帷,极其婉雅”,这首词却是个例外。[1]

作者简介温庭筠像

[2]

温庭筠

(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段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