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作品原文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1]

作品赏析这首重阳节登高之作,寄寓了词人对岁月流逝、人世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寂寞情怀,全令写得流畅自然,了无斧凿痕迹,是一首真率见性的佳作。

小令上阕抒写词人登临牛山的感慨。牛山在山东淄博市临淄之南。《孟子·告子》中有关于牛山的记载:“牛山之木尝美矣,……斧斤伐之,……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后人即以“牛山濯濯”形容草木不生,并借喻为人的头发脱落后光秃的样子。词人登临此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因而首句就用“日月跳丸,光阴脱兔”两个极为形象的比喻写出岁月匆匆的步履。古人常以“白驹之过隙”形容光阴流逝的急速,但因沿用日久而渐渐失去其应有的表现力,词人以“跳丸”和“脱兔”加以比拟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登临不用深怀古”,实则也是发思古之幽情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词人说“不用深怀古”,实际上已经在怀古,只不过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以更加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历史。“向来吹帽插花人”用的是重九登高的典故。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有“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之句。另外前人还有“黄花插得满头归”之语。词人以“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也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指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因而“深怀古”也只能是徒然伤神罢了。

下阕抒写词人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上阕虽然表达了一种超脱怀古之幽情的豁达情愫,但现实人生中的困惑毕竟难以全然消除,词人仍然不能不感叹他的迟暮,他的飘泊,他的期望的失落。“老矣征衫”句妙语双关:从字面来看,词人是描写为岁月风霜所飘洒的“征衫”已残旧破损,实则是写常年流离飘泊的词人自己已至垂暮之年。“飘然客路”,点明词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悲凉,寥寥四字给人留下宽阔想象的余地,使人想见词人萍踪浪迹的飘泊生涯。而“炊烟三两人家”则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更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最后二句:“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令的绝妙警句,词人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黄花秋菊是词人期望和理想的象征,黄花的无可寻觅乃是理想失落的写照,没落的时代凋尽了词人心中的黄花,虽豪兴满怀亦只能喟然长叹了。[1]

作者简介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广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罢黜,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宋莆田地区的杂剧、百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