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枝仙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内枝仙菜的藻体高约7 mm,由节部生出假根固着基质,基部多少匍匐;上生直立枝,规则双分枝,几乎等高,枝越上分枝越细;顶端双分枝拳卷向内弯,外缘波形;皮层仅限于节部,皮层带成切截形。其生于环礁内低潮线下的珊瑚体上或附生于其他藻体。

中文学名:

内枝仙菜

拉丁学名:

Ceramium aduncum

门:

红藻门Rhodophyta

目:

仙菜目Ceramiales

科:

仙菜科Ceramiaceae

属:

仙菜属Ceramium

种:

内枝仙菜

模式标本产地:

加利福尼亚瓜达卢佩岛

命名人及时间:

Nakamura 1950

目录

形态特征外形特征生殖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分类学史

形态特征外形特征

内枝仙菜的细部结构图(9张)

藻体高约7 mm,由节部生出假根固着基质,基部多少匍匐,常由节部生出3~4条假根,直径约20 μm,由2~3个细胞组成,顶端指形小分枝,形成盘状固着器,上生直立枝,直径210~250 μm,规则双分枝,几乎等高,枝越上分枝越细;顶端双分枝拳卷向内弯,外缘波形;皮层仅限于节部,皮层带成切截形,高约90 μm,细胞多层,中央有一层大细胞,由它向上向下分生出许多多角形的细胞;皮层细胞的细胞壁向外延生椭圆形小球体,13 μm × 17 μm,用苯胺蓝(aniline blue)染色较深为腺细胞,它在皮层细胞上排列整齐,但有时不明显,这种腺细胞在泰氏仙菜(Ceramiumtaylorii)的皮层上也可见到。从藻体横切面看:中央为中轴细胞,其外围为围轴细胞,由它向外分生皮层细胞和腺细胞;纵切面看:主枝中轴圆柱形,小枝中轴为纺锤形;节部皮层带细胞3~4层,也有从皮层细胞分化的腺细胞。[1]生殖特征四分孢子囊环生于枝上部皮层细胞边缘,稍突出,外被薄膜,下部连接皮层,可见胞间连丝,为锥形分裂,直径35~55 μm。[1]

生活习性生于环礁内低潮线下0.3~0.7 m珊瑚体上或附生于鱼栖苔(Acanthophorasp.),凹顶藻(Laurenciasp.),或与鞘丝藻(Lyngbyasp.)、布氏藻(Boodleasp.)混生。[1]

分布范围太平洋:中国海南西沙群岛,浙江。从台湾至北海道,日本海,加利福尼亚;大西洋:欧洲,地中海。[1]

分类学史撒切尔和加德纳(Setchell et Gardner,1930)发表了一个新种“C. clarionensis”和另一个未订种名的仙菜(Ceramiumsp. nov.),因为后者皮层细胞上有小球体,当时没有采到具有生殖器官的藻体,因而不能订种名,当时他们把染色深的小球体(内含颗粒体),认为是单孢子或是毛丝体结构,因在以前的仙菜科中没见过这种构造,没有确定为腺细胞。道森(Dawson,1950)在加利福尼亚采到有小球体的种类“C. clarionensisSetchell et Gardner 1930”,用苯胺蓝染色后,确定小球体为腺细胞,并指出在泰氏仙菜(C.tayloriiDawson)体上常存在。但他没有提到撒切尔和加德纳的未定名的仙菜和同时发表的新种“C. clarionensisSetchell et Gardner”为同一种。中村(Nakamura,1950)从台湾至日本北海道采到有腺细胞的仙菜,定为新种“C. aduncum”并作了报道,他指出这种与撒切尔和加德纳未定名的仙菜是同一种。那么这种模式标本产地应是加利福尼亚瓜达卢佩岛,但文中未曾提到他们同时发表的新种“C. clarionensis”。[1]

中国学者参阅了前人发表的有关这几种仙菜的特征,把在西沙群岛采到的有腺细胞的仙菜作了比较,认为撒切尔和加德纳发表的两个种应是同一种。道森(Dawson,1950)就用了“C. clarionensisSetchell et Gardner”,藻体皮层上有腺细胞。中村(Nakamura,1950)报道了自台湾至北海道分布的具有腺细胞的仙菜新种“C. aduncum”,他指出这种新种的营养体构造与撒切尔和加德纳(Setchell et Gardner,1930)报道的未订名的仙菜特征相同。根据前人的研究报道,中国学者把西沙群岛所采的具有腺细胞的仙菜引用了“C. aduncumNakamura”,而把“C. clarionensisSetchell et Gardner”作为同物异名。[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