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龛石龛石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词目】石龛

【注音】shí kān ㄕㄧˊ ㄎㄢ

【词性】名词

【结构】偏正式复合词

词语解释石龛: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石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龕木主存焉。”南朝梁简文帝《为人造丈八夹紵金薄像疏》:“明镜石龕,独徘徊於留影。” 唐戴叔伦《游少陵寺》诗:“石龕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宋史·外国传六·高昌》:“次历阿墩族,经马騣山望乡岭,岭上石龕有李陵题字处。”[1]基本信息【名称】《石龛》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石龛⑴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

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⑵。

天寒昏无日⑶,山远道路迷。

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⑷。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⑸。

“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⑹。”

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⑺。”

奈何渔阳骑,飒飒惊蒸黎⑻![1]

作品注释⑴龛,音刊;石龛,犹石室。沈佺期诗:“危峰石作龛。”

⑵这四句写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狨,音戎,猿类,尾作金色,俗谓之金线狨。

⑶昏无日,昏暗没有日色。这句是上四句的说明。

⑷这是记载此地气候的殊异的。因为按一般情况,十月没有虹。

⑸上云梯,攀登高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⑹这两句也是伐竹者的答辞。“苦云”二字,倒安在下,便不直突。五岁,自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至759年(乾元二年)。梁齐,指河南山东地区,当时唐政府对安史作战多在这一带。

⑺直簳尽,可以作箭干的竹子都砍完了。句意是说手中空无所携。因采不到箭,交不了差,所以悲歌。

⑻渔阳骑,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所部皆渔阳突骑。飒飒,本风声,这里形容军声。惊蒸黎,使老百姓不得安生。杜甫就采箭一事而追究其起因。按钱起有《夕发箭场岩下作》及《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二诗,知当时采箭设有专使。钱虽躬预其事,但诗中对此种苦况,反无所反映。[1]

作品简析这首诗是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杜甫由秦州往同谷所作的纪行诗。此诗主要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所见人民服徭役的痛苦,故对石龛本身,不作任何描写。[1]

作者简介杜甫

杜甫像

[2]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