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嗜中性粒细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异形嗜中性粒细胞介绍:

(1)细胞大小不均:有些细胞胞体增大,有些胞体变小,细胞大小悬殊。见于病情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可能是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在电镜下呈梭形或椭圆形,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此种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常显示酶的活性显著增高。

(3)空泡:粒细胞胞浆中或细胞核上,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空泡,一般被认为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感染。

(4)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质凝集呈深紫色粗大凝块状。细胞核溶解时。细胞核膨胀增大,常伴有核膜破碎,核染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浅淡。

异形嗜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①大小不均: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②空泡变性:严重感染、败血症;③中毒颗粒: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肝昏迷、妊娠中毒症;④核变性(核固缩、核溶解、核破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