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皮影戏
简介凌海皮影于明清时期由河北乐亭一带沿辽西走廊传入,“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故皮影戏也称“灯影戏”。[1]
演出形式凌海皮影的唱腔源于冀东滦州影调,掐嗓唱法十分独图1 凌海皮影
[2]
特,它拓展了演员男扮女装的界限,融进了辽西方言,自成一派。演员班子一般为五人,一人兼多职连拉带唱,还要操作影人,老旦、小旦、老生、小生全由班子中五人承当。
凌海皮影戏多为民间自发组织,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唱影”或“影匠”奔走城市、村落,通宵达旦、好戏连台,演者不倦、观者不厌。[1]
传承保护2008年,凌海皮影被列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凌海皮影艺人陈万增的皮影在辽西民间工艺品展及各级民俗展中获奖,他还与其传承人受邀参加中国•葫芦岛文化节、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展示传统民间皮影艺术,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欢迎。[1]
皮影制作早期的凌海民间皮影制作选用优质的牛皮、羊皮或驴皮,皮质要求厚薄适中、质地柔韧、青中透明。后来凌海的皮影艺人多用电缆纸或薄而坚的白色纸板,克服了使用牛、羊皮原料造价高的缺欠。凌海影人造型精巧、生动传神,男性浓眉大眼,女性秀气妖媚。[3]
皮影唱腔凌海民间皮影的唱腔源于河北滦州影调,男演员通过掐嗓演唱扮演女性角色。长期以来,凌海皮影广泛吸收了弦板腔、阿宫腔、老腔、秦腔、吹腔等10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中的精华,在唱腔中融进了辽西方言,不仅优美动听、高亢嘹亮,而且亲切自然。[3]
表演形式表演时一般有两人操纵皮影,即“上线”和“下线”,“上线”一般是正面角色,“下线”一般是反面角色。每个人不仅需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表演和唱腔,因此要求表演人员有深厚的功底。[3]
主要剧目凌海皮影的演出影卷有六十余部,主要作品有《平西传》、《降虎阵》、《西游记》、《警忠梦》、《聚虎山》、《杨家将》、《三请樊梨花》、《牛郎织女》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