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科尔伯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劳伦斯·科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 1927.10.25-1987.0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市(Bronxville)的一个富商家庭,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他在安度瓦的菲律普中学上学,高中毕业后不顾家庭反对自愿当一名商船机务士,从事协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难民通过英国海防偷渡到以色列的工作。这次经历让科尔伯格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终生的兴趣,即:在什么时候,一个人不服从法律和法定权威时,从道德上是有道理的,这为他日后研究道德发展奠下了基础。这次经历还给他带来了终身的疾病:他被抓住过,并在塞浦路丝的一个军营里关押过一阵子,他虽逃脱了,但却没能逃过一次寄生性肠胃感染,从此以后,这个毛病时不时地烦他,终生未愈。

1948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发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发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发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较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

完成博士学位之前,1953 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副研究员,1955 年任职于波士顿儿童医护中心。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科尔伯格的学术生涯和皮亚杰颇为相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晚年时,他的慢性寄生虫性肠炎不断发作,使他常常忍受胃肠疼痛。在接近 60 岁的时候,科尔伯格极度压抑。他曾与一位亲密朋友谈过自杀的道德两难问题。他对这位朋友说,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有很大的责任,则这个人应该坚持下去。可是,与病魔的争斗太痛苦了。1987 年他在住院的时候失踪, 1 月 17 日,他的车被发现停在波士顿港一处潮水汹涌的湿地里,3 个月后,他的尸体被冲到洛根机场附近。没有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过世的,不过一般猜测他是自杀而死。

科尔伯格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理论可简述为以下两点:

1.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内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者,始自皮亚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他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方法上仍采临床法跟儿童对话,其目的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随其认知发展的程度而改变:

具体运算期(7-11 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多依靠成人的意见为标准,皮亚杰称为他律道德期(heteronomous morality stage);

形式运算期(11 岁以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则是参照自己的意见,皮亚杰称为自律道德期(autonomous morality stage)。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换言之,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再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难题”(Heinz's 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该故事大意为:“欧洲某的一妇女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制镭锭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 200 美元的药物,提高为 2000 美元。海先生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 1000 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得行为对不对?如说他对,为什么?如说他错,为什么?”

2.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 自 1958 年起,科尔伯格即采用类似方法调查 10 岁、13 岁及 16 岁三组被试 72 人。他们智商相近,全是男生,多半出自中上阶层家庭。经过将被试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分析之后,科尔伯格在 1963 年首次提出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此一理论的要义是将儿童至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按其道德推理思维的不同,分为下述的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三 后习俗道德期(20 岁以上) 5 社会法制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6 普遍伦理取向 道德判断系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期六段论可归纳为上表所示。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 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 岁,多属习俗水平;20 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 [1]。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颇具权威性,惟因研究对象全为男生,推论解释女生道德心理未必适用,是为美中不足之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