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地理学
宗教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宗教起源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宗教的衰落与瓦解,宗教源地、宗教团体和无神论的分布、宗教信仰的演 变、传布及时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教堂、佛寺、庙院为中心和朝圣、庙会等活动为主要职能的宗教城市的地理特征和形成条件分析。宗教地理学以探讨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为研究开端。如孟德斯鸠(Montesquieu)认为地理条件决定一个民族的神权思想,他在《论法的精神》中第一次将东方各国的宗教起源归因于气候影响人的生理特点导致的“惰性”精神。19世纪末,美国地理学者辛普尔(E.C.Semple)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精神气质影响直接反映在人们宗教活动的差异之中。20世纪50年代后,在西方一些国家,侧重宗教地理学的文化精神因素分析,并将传统的宗教地理学、无神论地理学和通俗地理学纳入意识形态地理学作专题研究。国际地理联合会(IGU)1980年在纽约设立了由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布塔纳(M.Bttner)任组长的国际宗教地理组,着重于宗教传播的地理背景、宗教信仰的转变和宗教活动的坏境效应等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