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过二桥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送客过二桥
【创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王守仁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1]
作品原文送客过二桥①
下马溪边偶共行,好山当面正如屏。
不缘送客何因到,还喜门人伴独醒。②
小洞巧容危膝坐,清泉不厌洗心听。③
经过转眼俱成迹,多少高崖漫勒名。④[2]
作品注释①二桥:位于贵阳。
②独醒:独自清醒,此处比喻不与俗流为伍。
③危膝坐:端正的坐着。危,端正。如《庄子》:“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
④勒名:在石头上刻名字。[2]
作品译文在小溪边下马我们一起慢慢前行,看见迎面的山岭好是一面屏风。
不是因为送客呵怎么会来到这里,却也高兴有学生作伴不与俗流为伍。
小洞虽小尚容我正襟危坐,不厌其烦倾听流水的声音。
过去的事转眼之间已为陈迹,有多少岩石可以将我们的名字刻上去。[2]
作品简析这首诗以送友为引,展开广泛的联想,表达了王守仁思想的积极方面,对于贬谪,王守仁虽感无奈却没有怨天尤人,他觉得在小洞里也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诗的最后作者用了一句设问“多少高崖漫勒名”,正是这种自信心的体现。[2]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