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
一、人物基本概况

贾政,字存周,工部员外郎,贾母和贾代善之次子。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惟失之于迂腐。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他想作好官,但可惜不谙世情,受人蒙骗,弄得声名狼藉。政、谐音、正。作者描写他的为人,亦正重一个“正”字,他是封建时代正统主义的悲剧人物。他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受害者。
二、人物评价版本一
他是儒家统治思想的化身。儿子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使他大为不满,动不动就骂他“畜生”、“该死的奴才”。曾亲自抡起大板子朝宝玉狠命打去,随后还要用绳子来勒死他,因贾母及王夫人的拦阻,才未勒死宝玉。他是个伪君子的典型,满口仁义道德,宽柔待下,而实际上他对奴隶的训斥却是∶“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外甥薛蟠打死了人,他公然徇情枉法;对贪赃暴虐的贾雨村,他却最是热衷与其来往;外放江西粮道时,在他的纵容下,手下人横行不法,公然纳贿。他无能又孤独,儿女亲属相聚谈笑,他一出现就会让大家敛声屏息,弄得索然无味,致使贾母也不得不“撵他出去休息”。当锦衣军来抄检贾府时,他只会“跪在地下磕头 ”,“心惊肉跳”跺脚长叹而已。
版本2
说起贾政,不少人脑中就会浮现一张严厉,死板,生硬的面孔。贾政历来被认为是假正经,为人迂腐,古板,是典型的封建卫道士。表面上好象那么一回事,其实是个不学无术的草包。
贾政平时对宝玉从未有过好脸色,宝玉一见这位父亲就浑身直哆嗦,不少人也据此认为贾政根本不爱儿子宝玉。最能证明他根本不爱这个儿子的是“不肖种种大承挞伐”一回,亲生儿子竟忍心往死里打,所谓“虎毒不食子”,老虎尚且不会食子,

更何况万物之灵长的人?而贾政却要“食子”,可见其毫无舐犊之情,毫无人性。更有人把两人对立起来,说宝玉是封建叛逆者形象,是鲁迅笔下“狂人”的雏形,而贾政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所以两人之间的斗争是两个敌对阶级的斗争。
阶级斗争这根弦要时刻绷紧了,这话没错,但动不动用阶级斗争来套,是否有点神经质?种种花,养养鸟就是小资情调,养只鸡就是资本主义尾巴?时间是最公正的,时间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正如人不能没有火性,尤其是男人,男人之所以成其为男人,就在于男人有火性。但火性太大也不好,火药味儿太浓是很危险的,爆炸了咋办?男人火性太大也是很容易起家庭纠纷的。凡事要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不好了。一样的道理,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具体问题还是应该具体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主,不要舍本逐末,加上太多的牵强附会。
历来对贾政认识有分歧的主要在两点:一、他是否是草包。二、他是否爱儿子宝玉。
贾政是否草包?
贾政书读过不少,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他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然后做官,不象他大哥贾赦的官位是世袭的。虽然历来对科举制度颇多非议,但这种考试制度能够出现本身就说明它还是有一点合理性的,至少曾经是有过一点作用的。贾政之能中科举至少可以证明他是有一点学问的。贾政偶尔还跟门客吟诗作赋,与家人猜猜灯谜,可见他也并非古板得不可救药。虽然吟诗作赋可能是附庸风雅,有他在孩子就不能尽兴地玩,但至少也说明他是不想做个古板的长者,而渴望与孩子们沟通、与家人亲近的!
贾政爱不爱儿子宝玉?
他平时对宝玉为何没有好脸色?宝玉不好好读书,不与身边的士人多接触,整日与女孩子们厮混。这也许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贾政认为男人就应该“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与经济之间”。宝玉则发现了女性作为人的美,是“水做的”,比“泥做的”男人不知好多少。但他太理想化了。理想是好的,但还要注意现实的问题。整日与女子厮混能维持生计?男人是应该有所建树,有点出息的。一个家庭,男人是顶梁柱,全家的依靠。你宝玉总不能永远生活在长辈的庇护之下!哪天祖母、父母都撒手归西了,这个家靠谁?到那时还整日如此能有饭吃?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人?难不成想做败家子?所以贾政这样做是未雨绸缪,他的头脑还是蛮清醒的,目光也是看得挺远的。
“不肖种种大承挞伐”一回,看到了阶级斗争的残酷,贾政的凶残、冷血?贾政为啥打宝玉?因为宝玉一向不安心读书而喜

与女子厮混;因为与贾府关系不怎么样的忠顺王府刚来人说宝玉拐跑了他们王府的戏子;因为贾环告密说金钏的死是因为宝玉想强奸她!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点燃了贾政心头的怒火,怒不可遏只好家法伺候。所谓“万恶淫为首”,在中国“淫”一向为人所不齿,况这混世魔王也太不成器了,平素就喜与女子厮混,还结交下作的戏子,更惹得忠顺王府上门要人,多丢人!这种儿子死了倒干净,一了百了,否则不知还会闯多大的祸呢!贾政打宝玉,是恨铁不成钢,是感到宝玉已无可救药才下了狠心,打在宝玉身上,痛在自己心上。难道贾政打错了?放在今天,碰到这种情况,一般父母会怎样对待?很可能学贾政,手段说不定比贾政毫不逊色!
当然贾政也有调查不明之过。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有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支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它在生活中处处强调人伦物理的井然有序,以及个人对这种井然有序应担负的责任,而对个人的正常需要往往重视不够。在古代,家训也以“严”出名。贾政之对待宝玉的方式,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自私是人的天性,虽然一般人都有私心,但作为人还应该合理克制这种私心,而中国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更有讲究。中国人在“小我”与“大我”关系处理上,往往会选择小我服从大我,因公而忘私。中国人又很讲究奉献精神,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又往往会选择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贾政虽然爱宝玉(所谓虎毒不食子,更何况人),但在个人爱子之心与家族利益(宝玉很可能是败家子)发生矛盾时,又毫不犹豫(也许有过激烈的心理斗争)选择了以家族利益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