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螺

名称类别【物种名称】锥螺[1]
【中文俗名】猪公螺、九层螺、螺丝螺、钻仔螺
【拉丁学名】Turritella terebra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Tower Screw Shell
【科属分类】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
外形特征壳口外唇很薄,

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者。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
壳体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螺层不易计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分布范围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台湾则分布在西南沿海、而以台中及台南之沿海为主要产地。福建以南沿海、印尼、马来西亚
习性环境栖所环境 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潮下带。
备注台湾的锥螺科记录有一属三种(Kuroda 1941),其中以锥螺Turritella terebra (Linnaeus, 1758)最为常见,通常以酱油、大蒜及辣椒调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