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海州乘槎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6-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作品原文海上西风八月凉,乘槎亭外水茫茫。

人家日暖樵渔乐,山路秋晴松柏香。

隔水飞来鸿阵阔,趁潮归去橹声忙。

蓬莱方丈知何处,烟浪参差在夕阳。[1]

作品赏析海州旧治在今江苏北部的灌云县境。乘槎亭得名于八月海客乘槎的古代传说(见张华《博物志》)。宋哲宗绍圣(1094-1098)初期,张耒知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这是他秋登乘槎亭之作。

海州濒临黄海,靠近连云港。诗人登高揽胜,海上八月,西风送凉,乘槎亭外,波涛万顷。首联写了茫茫黄海奔来眼底的壮阔景象。

海州是江北著名水乡,劳动人民下水捕鱼,上山采樵,颇能自得其乐。秋晴日暖,山路迂徐,松柏生香,别是一番佳境。次联所写是城外人家、山间小路的缩影。 第三联是全诗的警句。诗人的视野由远天的雁群转向近海的浮舟。隔水飞来的“鸿阵”,在广阔的长空不断变换队形;趁潮归去的健儿,“橹声”频传,更见出和风涛搏斗时的急迫情状。如果给长空、雁阵、海潮、舟子一一着上颜色,这幅天水相接渔舟星罗的画面,很能引人入胜。

末联照应第二句,引出诗人的想象:“那一望无涯的海上,不知“蓬莱”仙岛究在何处?也许就在夕阳尽处,‘烟浪参差’的地角。”

这是一首登山观海的诗篇。全诗节奏,随诗人登乘槎亭的主观感受为起伏,忽上忽下,时远时近,给人以天空海阔的印象。诗人立足亭中,放眼海上,对于面前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虽然表示欣赏,却并不感到满足。对广阔的雁阵、趁潮的橹声,虽有较大的兴趣,但更为向往的却是烟浪参差、夕阳尽处的海上三山。

苏轼曾经称赞张耒的作品“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此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答李推官书》)这是张耒形容文人充沛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创作中喷薄而出时所说的名言,也可以用来形容这首诗。此诗中的人家樵渔,山路松柏,可以比作“沦涟”,而隔水雁阵,趁潮橹声,就可以比作“波涛”,而茫茫海水,参差烟浪,便近似“风飙”和“雷霆”。

张耒在绍圣(1094-1098)以后,因朝中党争多次被贬,同苏轼有相似的命运。他早年便怀政治理想,却未能实现。“汉庭卿相皆豪杰,不遇何妨白首郎。”(《夏日》组诗)这是他的内心独白。从这首景物诗中表现出,他要乘槎浮海,直上蓬莱三山,便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虽然这理想未能实现,但此诗还是具有开拓眼界心胸的鼓舞人的力量。

就艺术表现说,首尾两联,固然是由乘槎亭的得名而引起的,但登亭是外因,它通过内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才产生了这两联诗句,而其中又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但此诗一、四两联,却一向被人忽视,二、三两联因写景成功而受读者注目。作者是一个工于描写山光水色,而且最喜欢晴天的诗人。写于同一时期的“鸟飞山静晴秋日,水阔人闲熟稻天”(《将至海州明山有作》),“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屋东》)同此诗第二联的“日暖”、“秋晴”,决不是雷同,而是诗人生活爱好的表现。上面这两首诗也写到山和水,但不及此诗写山写海的气象宏阔,可见要达到此诗的艺术高度,很不容易。[1]

作者简介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熙宁年间(1068-1077)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早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兄弟。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亦能词。有《张右史文集》。[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