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生自然村
村情概况乡村全貌
恩生村隶属于平坝镇得白村委会,属于半山区。地处平坝镇西南部,距离得白村委会2公里,距离平坝镇4公里。国土面积4.71平方公里,海拔171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3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1222亩,其中人均耕地1.44亩;有林地2364.2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97户,有乡村人口988人,其中农业人口951人,劳动力58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5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7.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1]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22亩(其中:田282亩,地940亩),人均耕地1.44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2364.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4亩,主要种植柿子、沙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5亩;荒山荒地1628亩,其他面积2564亩。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广阔的土地。有几棵年代很长的树,最大的需5人拉手才围得笼。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194户通自来水,有194户通电,有8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9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8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87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5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7.8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1.43万元,占总收入的68.27%;畜牧业收入32.34万元,占总收入的18.1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38头,肉牛3头);林业收入9万元,占总收入的5.06%;第二、三产业收入7.1万元,占总收入的4.00%;工资性收入7.80万元,占总收入的4.39%。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8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3人(占劳动力的3.90%),在省内务工10人,到省外务工13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全村2009年的烤烟、三七、辣椒产业销售总收入15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7.70%。该村目前正在发展三七、蔬菜、半夏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97户,人口988人,其中;男性440人,女性548人。农业人口951人,劳动力589人。是汉、彝、蒙古族的混居地,其中彝族31人,蒙古族6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96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80.57%;享受低保24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平坝镇卫生院,距离镇卫生院4公里。
2009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名单王正兰
李发威
邓招喜
刘泽
邹娟
汤建兰
吴汉英
陈萍珍
陈家英
蒋天竹
陈连贵
李发萍
张荣胜
邹柱蛟
陈柱美
刘天福
肖焕莲
李发顺
陈丕芳
邹柱飞
李景昌
刘荣坤
吴安云
陈柱龙
张沆朝
朱安祥
杨杨
邹忠道
肖路云
喻文芬
张瑞朝
朱廷座
郑周云
杨加香
肖明红
陈林巧
张灯朝
周韦仙
杨勇
李明玉
肖明婷
陈林香
张祥胜
邹忠祥
娄世周
文玉坤
雷作武
李荣初
陈丕凤
李海仙
陈显珍
陈丕兰
王恩琼
袁文英
张晶晶
邹柱国
娄作喜
李文翠
雷毕卫
李玉才
张锁朝
高明亮
朱安玉
张朝兰
罗成利
李发梦
官洪俊
涂家焕
倪贵英
刘志国
雷连俊
陈连燕
陈丕玲
高建坤
李树清
刘云川
雷连涛
陈贵华
官旭锋
高建海
赵仙星
刘丽
吴保兴
陈能翠
官强雨
高建芳
李永富
高明华
李明英
陈世星
官强勇
熊关汉
朱廷邓
蔡自堂
吴海邦
陈世明
高正全
陈会玲
朱安翠
高进东
雷作明
杨琼仙
官相友
熊国丽
朱安洪
刘德荣
汤永琼
李国莲
张朝美
熊国祥
王光富
吴琼仙
雷毕喜
陈丕昌
官红亮
陈登良
王大洪
刘开成
陈林山
张朝友
何世珍
张保英
王大云
陈澄娥
李保兰
陈达华
官强伟
陈在黎
黄德萍
陈澄伟
陈登文
陈发珍
官强跃
陈在靖
王光发
马正元
袁兴英
陈世玲
陈云忠
付征荣
陈丕兵
杨朝美
陈在猛
陈世田
吴兰仙
詹启惠
张代仙
雷毕洪
李永凤
陈云海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恩生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平坝中学。距离中学4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0人,其中:小学生33人,中学生27人。
该村建有科技文化活动室1个。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9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1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79.9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76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28800元(人均29.15元),有固定资产76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各涉农信息。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总数20人,党员中男党员14人,女党员6人。该村党小组2004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小组”。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有共青团员54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农村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滞后,农业生产低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不大,种养殖业尚未建立成规模化产业经营体系;2.农村道路设施薄弱,交通条件差,不仅影响了群众的出行问题,同时也制约着农村种养殖业的发展步伐;3.农村群众的看病难和人居环境卫生等问题还有待于加强和改善;4.农业产业化单一,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农民增收缓慢;5.群众贫困面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改变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思路,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粮食种植为经济作物种植,加大烤烟、夏秋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建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大种草养畜项目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育,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挥产业化经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动和支撑作用;2.加强基础教育,提高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3.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输出,增加非农产业的收入;4.争取产业规模化来拉动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农业生产低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工程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