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概述滁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网络工程(本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拥有一支具有一定实践开发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并成立了网络工程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特聘教授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5人,硕士及在读硕士共41人。
教学条件为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设了网络工程人才及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现有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室、网络互联与组网•网络测量与优化实验室、Internet技术•网络管理与安全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实验室、软件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实验室、组装与维护、嵌入式技术等实验室共11个,设备先进、齐全,设备价值总值约为900万元,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
所获荣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着力培养有广泛市场需求的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开展大学生实践与创新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单片机等科技竞赛,2009年在"炜煌杯"安徽省首届大学生单片机应用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安徽省第一届机器人赛仿人机器人舞蹈组获二等奖1项、优胜奖2项, RoboCup仿真2D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RoboCup仿真3D动作组二等奖1项,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兼安徽赛区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教学改革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引入微软、IBM、LINUX等公司的一系列认证课程内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2004年底,与美国著名IT企业思科网络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建立了“滁州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面向应用、面向工程,以最新的网络技术为背景,将国际公认的专业技术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以更好地培养计算机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2008年成立了VUE考试中心,提供微软、红帽等上百种国际知名IT认证。同年,在安徽省电信公司滁州分公司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依托学校信息中心,建立了网络中心、信息资源部两个校内实习基地,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适应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科研概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经过长期的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两方面成果丰硕:出版著作(含教材)20余部,其中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发表教科研论文近100余篇;先后主持了各类课题近30项,其中,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2项,省级精品课程3门,有16人(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等各种奖励。
毕业生源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也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1]
组织机构系主任:
陈桂林
党总支书记:
张玉虎
副主任:
王友社
党总支组织委员:
陈桂林
副主任:
赵生慧
党总支纪检委员:
徐志红
主任助理:
于春燕
党总支秘书:
陈芳
教学秘书:
徐志红
第一学生党支部书记:
徐淑猛
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主任:
马丽生
第二学生党支部书记:
马良
计算机网络教研室主任:
杨传健
团总支副书记:
程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任:
周强
工会分会主席:
姚光顺
专业实验室副主任:
姚光顺
专职辅导员:
陈芳、徐淑猛、马良
教务员:
张志远
专业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对计算机技术发展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1.思想品德
⑴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
⑵ 热爱事业,诚实守信。
⑶ 有强烈的责任心及奉献精神,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服务社会与国家。
2. 基本素质
⑴ 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⑵ 能将个人行动与团队合作相融合,在队伍中相互协作来达到团队的共同目标。
⑶ 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⑷ 具有信息检索、判断并正确选择的能力。
⑸ 具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3. 专业能力
⑴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其核心技术。
⑵ 有厚实的程序设计基础及基本的数学素养。
⑶ 具有对新兴信息技术的敏感性与适应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评估其适用性。
⑷ 至少具备以下三种专业能力中的一种:
① 掌握主要的网络及信息系统技术,能够系统地分析、确定和阐明用户需求,设计高效实用并能够与用户环境有机集成的网络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并保证其稳定的运行。
② 掌握主流软件开发技术,能够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开发计算机软件。
③ 掌握嵌入式技术,能够根据应用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