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镕
罗忠镕罗忠镕,男,中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24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1942年在成都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始学音乐,主修小提琴,1944年, 转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继续学小提琴,这时期,还同时师事谭小麟教授学作曲。谭是作曲大师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学生。1949年,他又师事丁善德教授学习对位法,并自修了作曲理论和相关技术。1947年,罗忠镕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这支歌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此后,他便从小提琴演奏逐渐转向作曲。1958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接着,他于1958-59年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都由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北京公演后, 获得很大成功。1985年,罗忠镕担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同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学者奖学金,被邀请到西柏林从事创作和其它音乐活动,并在西柏林举行作品音乐会。1988年,他出席了在纽约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海峡两岸作曲家座谈会”。2004年,罗忠镕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
1947年,创作了第一首作品,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这支歌很快便传遍全国各地。此后,便从小题琴演奏逐渐转向作曲。194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和声学;1951年到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从1960年开始,还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兼授作曲课;1985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1958年,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庆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1958-59年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都由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北京相继公演。其后,作品曾多次获奖。
1985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学者奖学金,被邀请到柏林从事创作和其它音乐活动,并在柏林举行作品音乐会。1988年,罗曾到纽约出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海峡两岸作曲家座谈会”。
音乐作品主要是交响音乐,室内乐和艺术歌曲。作品大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除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外,还悉心钻研西方传统和现代作曲理论与技术,因而导致他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多样化。主要作品有:
(1) 管弦乐:交响曲两部,交响序曲两部,交响音诗五部,管弦乐组曲四部。
(2)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三首, 管乐五重奏一首, 圆号与钢琴奏鸣曲一首, 弦乐队曲《弦乐三章》,古琴与室内乐队《琴韵》。
(3) 钢琴曲:小奏鸣曲三首,《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副格》两套,《钢琴曲三首》。
(4) 声乐曲:艺术歌曲三十余首,合唱曲与民歌改编多首。
(5) 民族乐队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孔雀舞》(舞蹈音乐)。古琴与民乐合奏《琴韵》。
除音乐作品外,罗还出版有:音乐理论著作《作曲初步练习》;翻译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传统和声学》(Traditional Harmony)上册和下册,保罗·兴德米特《作曲技法》(Craft of Musical Composisition)第一和第二卷,乔治·佩尔(George Perle)《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Serial Composition and Atonality)查尔斯·渥瑞宁(Charles Wuorinen)《简明作曲法》(Simple Composition),以及爱伦·福特(Allen Forte)《<春之祭>的和声组织》(The Harmonic Organization of The Rite of Spring)。此外,罗还发表著、译学术论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