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徐盛
徐盛

个人简介徐盛(?—227年)

字文向

终属 吴

籍贯 徐州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

官至 安东将军 芜湖侯

子女 徐楷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简明历史传记徐盛是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从而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被迫退走。吴黄武年间,徐盛病逝。

三国志记载徐盛字文向,琅邪莒人也。遭乱,客居吴,以勇气闻。孙权统事,以为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守柴桑长,拒黄祖。祖子射,尝率数千人下攻盛。盛时吏士不满二百,与相拒击,伤射吏士千馀人。已乃开门出战,大破之。射遂绝迹不复为寇。权以为校尉、芜湖令。复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徙中郎将,督校兵。

诸将曹公出濡须,从权御之。魏尝大出横江,盛与诸将俱赴讨。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

贞,及权为魏称籓,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后迁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赐临城县为奉邑。刘备次西陵,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曹休出洞口,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遭大风,船人多丧,盛收馀兵,与休夹江。休使兵将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各引军退。迁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

黄武中卒。子楷,袭爵领兵。

历史年表汉末,时逢战乱,徐盛客居吴地,以英勇闻名。

[200年],孙权开始执政,任命徐盛为别部司马,授予他士兵五百人,试任柴桑长,对抗黄祖。黄祖的儿子黄射,曾经率几千人进攻徐盛。当时徐盛的手下不到二百人,奋起抗击,杀伤黄射的部队千余人,然后开门主动出战,大败黄射,黄射于是不敢再次入侵。孙权升徐盛为校尉、芜湖令,又征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升为中郎将,负责训练士兵。

[217年],曹操进攻濡须口,徐盛跟随孙权前去防御。魏军曾经大举进攻横江,徐盛和其他几位将领一起前去征讨。当时乘坐蒙冲,遇到大风,船被吹到敌人控制的江岸。诸将恐惧,没有敢出击的,唯有徐盛带领士兵上岸突击敌人,把敌人击退,并杀伤了一些敌人,风停了便返回吴军营寨。孙权得知后对此大为赞赏。

[221年],孙权向魏国称臣,魏国派邢贞拜孙权为吴王。孙权出都亭来迎接邢贞,邢贞露出傲慢的神色,张昭对此很是生气,而徐盛更加愤怒,对同僚说:“我徐盛和大家不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占领许昌、洛阳,吞并巴蜀,却让我们的君王来与邢贞这样的人来订盟约,这不是耻辱吗?”说完,泪流满面。邢贞听了,对随从说:“江东有这样的将、相,不会久居于人下的。”后来,徐盛升为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赐临城县为奉邑。

[222年],刘备伐吴到达西陵,徐盛攻下刘备的多处屯营,一路立功。同年,曹休出兵洞口,徐盛与吕范、全琮渡过长江前去防守,遭遇大风,船上很多人都落水丧生,徐盛召集残部,与曹休隔江对峙。曹休派部队乘船进攻,徐盛以少抗多,魏军不能取胜,于是双方撤兵。战后,徐盛升为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224年],魏文帝曹丕大举攻吴,作出了渡江的姿态。徐盛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稀疏修一些房屋,墙上设置假箭楼,江中摆上战船。各位将领认为没什么意义,徐盛不听,坚持将计划施行。曹丕到达广陵后,看到围墙惊愕不已。围墙连绵数百里,而长江正在涨水,于是曹丕放弃进攻,引军撤退了。诸将于是十分佩服徐盛。

黄武年间(222-229年),徐盛病逝,儿子徐楷继承爵位并统领部队。

历史评价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简明演义传记徐盛是吴国名将,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早期同丁奉共为周瑜帐前护军校尉,护卫周瑜,随周瑜参加了赤壁之战、南郡争夺战,后随孙权参加了合肥之战,随吕蒙参加了荆州之战,随陆逊参加了彝陵之战。吴国大大小小的战斗,徐盛多有涉及,屡立战功。后期,徐盛成为驻防吴国东侧的大将,曾献策火攻曹丕亲自率领的魏军,取得大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