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棵松

地区简介五棵松,地名,位于北京西四环以西。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北京地铁一号线,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建国后,沉睡了千年的西郊土地开始苏醒。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人民填沟筑路,六十年代后期修建地铁,“五棵松”成为了通往西郊的一个大站,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一个小小的地名竟与京西的变化有如此大的联系感到高兴,社会主义好的蕴涵在这里有了最清晰的体现。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枯死。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地区意义五棵松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年间,有个“葛老坟”,埋葬着某姓五兄弟,他们的家族为了使死者亡魂得到安慰,在每个坟前栽上一棵松树。时光延续,京城宫殿的琉璃瓦都渐失辉煌,惟这苍劲之松依然挺拔。时至民初,门头沟有些无业穷人,靠背煤、拉骆驼进城为生。那年间,作为荒僻之所的这个地方,常有土匪出没,行人不敢单独过望。实践告诉大家:必须约好五个一群、三个一伙等齐后在集合一起进城。汇合地点在哪儿?就是这个“五棵松”。这些无业穷人有时还要为城里的买卖人出城引路,在哪会面。双方约定:“五棵松”。这样,一来二去,“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
“五棵松”,一种集合约定的标志,是生存需要的产物,如果不是贫穷,如果日子还过的下去,人们不会提心吊胆地那样与土匪周旋。大多数的中国人,当时的景况都是如此,内忧外患、时局动乱,“五棵松”当是一个人民反抗贫穷和暴力的缩影。试想那些肩担背扛的人们,起早摸黑地畏缩在沙沟边上、泥泞路上,黝黑的松影笼罩头顶……最大的艰辛和危险连接着最起码的饱腹之需,憨厚的中国人如松一样忍耐着,等待着,惟有的只是默默积蓄春天的力量。
地区地标

五棵松篮球馆(Beijing Wukesong Sports Center)
五棵松篮球馆,2005年3月29日建设开工,2007年下半年计划完工。建在海淀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建筑面积6.3万㎡,属于新建比赛场馆。场馆有固定座位14000个,临时座位4000个。
奥运会期间的用途,篮球。
残奥会期间的用途,无。
赛后功能,包括五棵松体育馆、五棵松棒球场、文化体育设施以及作为公共服务的配套商业设施,为满足北京市西部社区居民商业、文化、体育、休闲需要的重要场所。
五棵松棒球馆(Wukesong Baseball Field)
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棒球场位于篮球馆的西侧,由主场地和二号场地两个比赛场及一个训练场组成,两个场地在赛时分别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