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吹打
苏南吹打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有十番鼓、十番锣鼓和粗吹锣鼓等不同类别。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已流传于当地民间。
苏南吹打:流行于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州、宜兴一带的吹打乐。有十番鼓、十番锣鼓和粗吹锣鼓等不同类别。约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已流传于当地民间。
在文献记载中,苏南吹打的名称繁多,如明沈德符(1578—1642 )《万历野获编》曰:“又有所谓《十样景》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归。”
明张岱(1597—1689 )《陶庵梦忆》称之为“鼓吹”,清叶梦珠《阅世编》称之为“十不闲”、“十番”。
在上述文人著作中记述的关于吹打乐活动情况,与现代苏南吹打的传承曲目、乐队组合及演出场合相似。而清李斗(1795 初刻)《扬州画舫录》中所载:“遂以星、汤、蒲、大、各、勺、同七字为谱。七字乃吴语,状器之声,有声无字,此近今庸师所传也。”这些记写锣鼓经的谱字至今仍在民间传用。
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中“杖鼓”一节,记述了宋代所用之杖鼓是唐代的“汉震第二鼓”,敲击时一头以手拍之,另一头用杖。曲多独奏,如鼓笛曲。后来在陈元靓《事林广记》的“驻云主张”条说;“满庭芳……鼓笛令无多双丽,十拍板音韵宜清。”此文所载之“鼓笛令”即“鼓笛曲”。
由此可见,在宋、元时都流传着一种以鼓独奏为主的“鼓笛曲”。而今天在苏南流传的《满庭劳》等十番鼓曲。也是以鼓独奏段落为中心和丝竹曲牌相组合而成的吹打套曲。因此,苏南吹打中的十番鼓曲,很可能最从宋元时流传的“鼓笛曲”传承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