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宿一
角宿一为角宿第一星,即室女座α星(英语:Spica),是全天第十六颗亮星。北半球春季的夜晚,在东南方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这颗明亮的1等星。要找到角宿一,只需沿着位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的斗柄和牧夫座的大角连成的曲线方向向下就可以看到。
角宿一[1]位于天球南纬约11度,同时也坐落在接近黄道上,因此有可能沿月球和其他行星掩食,即发生行星掩星现象。

中:角宿一
英:Spica
日:スピカ
观测资料
历元J2000
星座
室女座
星官
角宿
赤经
13h 25m 11.6s
赤纬
−11° 09' 41"
视星等(V)
+1.04
特性
光谱分类
B1III-IV/B2V
B-V色指数
−0.13
U-B 色指数
−0.93
变星类型
β Cep,
Rotating ellipsoid
天体测定
径向速度(Rv)
+1.0km/s
自行(μ)
RA: −42.50mas/yr
Dec.: −31.73 mas/yr
视差(π)
12.44 ± 0.86 mas
距离
260 ± 20 ly
(80 ± 6pc)
绝对星等(MV)
−3.55
详细资料
质量
11/7M☉
半径
7.8/4.0R☉
亮度
13,400/1,700L☉
温度
22,400/18,500K
介绍室女座α星,是室女座最亮的恒星,也是全天空第16颗最亮的恒星,英文名Spica,意思是“麦穗”。角宿一是一对有大质量暗伴星的分光双星,又是密近双星。视星等0.98等,绝对星等-3.5等。距离260光年。主星为仙王座β型变星,光谱光度型为B1IV亮度变化于0.95等~1.05等之间变光周期4.014504日(4日0时21分21.8秒)。伴星光谱光度为B3V型。北半球春季的夜晚,在东南方向的天空中可以看到这颗明亮的1等星。要找到角宿一,只需沿着位于大熊座的北斗七星的斗柄和牧夫座的大角连成的曲线方向向下就可以看到。
角宿一位于天球南纬约11度,同时也坐落在接近黄道上,因此有可能沿月球和其他行星掩食,即发生行星掩星现象。
物理性质角宿一距地球有260光年之遥,作为一颗视星等1等的亮星,可推算出其实际亮度为太阳的2100倍。实际上,角宿一是一个距离很近的,互相围绕公转的双星系统,系统内两颗恒星距离只有0.12天文单位,公转轨道周期只有4.0145天。两颗恒星的光谱皆属温度很高的B型(亚型为B1和B4),是具中等强度氢谱线的蓝矮星,同时它们都是仙王座β型变星。角宿一也是全天最亮的旋转椭球变星。
角宿一是温度最高的一等星之一,高温使其同时辐射强度相当高的紫外线,这使得角宿一实际比其外观上光度更高。
观测将北斗七星的斗柄曲线向东南方向延伸,越过大角星后,继续向前就碰到角宿一。它与大角星的距离,约等于大角星到斗柄末尾的距离。从北斗七星的斗柄到焦素衣的这条曲线叫做“春季大曲线”。
角宿一距我们260光年,表面温度达到2万摄氏度,发青白色的光。在中国古代,角宿一是“二十八宿”的第一宿的第一星。现在,它在恒星间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缓慢地离开地球。
轨道它是轨道周期为4.0145天的双谱分光双星兼测光双星﹐是质量较大的密近双星。距离我们84秒差距(约 275光年)左右。角宿一目视星等总变幅为0.09等(1968年)﹐变光的主要原因是甲乙两颗非球状子星的公转﹐即椭球双星的变化﹔变光的次要原因包括甲星的脉动。甲星的脉动周期为 0.1738天﹐属于仙王座β型变星﹐脉动所造成的亮度变幅和视向速度变幅有不稳定现象。双星轨道面的倾角约659﹐轨道半长轴为27倍太阳半径﹐偏心率为0.13﹐近星点运动周期为143±20年。
文化意义秋季时太阳会经过室女座,因而角宿一成为秋季作物收获的象征星,英文名Spica来源于拉丁语中spīca virginis,意为“室女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