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鹿

物种名称中文名称:白唇鹿
中文俗名: 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
拉丁学名:Cervus albirostris
英文名称:white-lipped deer
分类: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属:鹿属 (Axis)
外形特征为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我国特产动物。
体重在200公斤以上,体长1.55米至1.9米,肩高1.2米至1.45米,臀高1.15米至1.35米,站立时,其肩部略高于臀部。耳长而尖。雄鹿具茸角,一般有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侧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具淡黄色块斑。
毛发:毛被及色调在冬夏有差别。冬季毛被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毛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异,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对白唇鹿被毛的形态进行了宏观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被毛仅由针毛组成。针毛的毛径特粗;髓质极发达,髓质指数高达96%;髓质形态为蜂窝状网格型;皮质呈退化状态。针毛具有很强的保温性,是适应高寒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特有种,分布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四川分布自南坪向南至汶川,向西经宝兴、九龙至木里一线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延伸部分,约计28个县;甘肃分布于西部肃南、肃北及祁连山东部甘南玛曲县;青海分布于祁连县以西的祁连山地区到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玉树州;在西藏可可西里仅分布于东南部沱沱河沿到乌兰乌拉山东端之间,保护区外围通天河岸、杂日尕那等地有分布。
生活环境一种典型的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分布海拔在3500米-5100米的山地灌丛及高山草甸处,尤以林线一带为其最适活动的生境。目前分布区都有半野生养殖,野生白唇鹿数量不多。
生活习性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变。喜群居,除交配季节外,雌雄成体均分群活动,终年漫游于一定范围的山麓、平原,开阔的沟谷和山岭间。主要在晨、昏活动,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卧伏于僻静的地方休息、反刍,在气温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地区,9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又慢迁往较低的地方生活。受到惊吓时,雄鹿往高处跑,而雌鹿则向较低处跑。
1986年,中、日合作在青海玉树、果洛和四川甘孜等地区对白唇鹿的食性与繁殖作了初步观察。发现白唇鹿取食62种植物,隶属24科,其中有24种为最喜食植物。
生长繁殖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9—10月,,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经常有茸角被碰断的现象。孕期约8个月,翌年5—6月产仔。每胎产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雌鹿3岁即可参与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岁才能参与交配。每年长茸、脱角一次。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蔡桂全;刘永生)的研究表明,成年白唇鹿平时雌雄分开活动,只有在交配季节即将来临时,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并最后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间界线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员。交配期约81天,交配盛期为9月底至10月下旬,共24天。当天气突变时,如下大雪,则会扰乱其正常生活,表现出更换卧息地、中止采食或交配等。
种群现状1883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甘肃肃北县党河南山获得标本。1927年美国艾伦又在四川的巴塘获得标本,从此便为国际动物学界广为关注。除七十年代初,我国送给斯里兰卡一对和八十年代初送给尼泊尔一对外,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得到过这种中国特产的鹿。
出没于祁连山以西经昆仑山、唐古拉山至横断山脉,活动范围大,每座山仅有几个大的鹿群,以川、青、藏三省区较多。四川石渠县有1500-2000只,德格有200只,白玉有3000只。西藏地区江达有134只,林芝推测有300只。据估计大约7000只左右,目前白唇鹿的分布区和种群在急剧减少。
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加以保护,一些地区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猎。由90年代初的不超过50头到1997年的80-89头。现有白唇鹿的保护区有四川新陆海保护区、甘肃盐池湾保护区。
2003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发现白唇鹿世界最大野生种群,总数逾5000头。
致危因素
鹿类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自1958年以来,猎杀不止。猎捕的初生幼鹿进行饲养,对野外种群增长影响较大。白唇鹿分布区域多属牧区,由于畜牧业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地影响了它们的活动、食物基地和分布状况,致使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已呈岛状,社群间缺少基因交换,遗传逐渐衰竭。
保护级别红皮书濒危等级 : 濒危(E)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IUCN等级 : 易危(VU)
CITES : 未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