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史纸

连史纸
定义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素有“寿纸千年”美称,早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产地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
制作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有72道工艺,道道精湛。
特点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它纸白如玉,厚薄均匀,永不变色,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所印刷的书,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用于书写作画,着墨即晕,入纸三分。可与宣纸相提并论,历来为国内外书画家所钟爱。《辞源》说:“(连史纸)原料用竹。白,质细,经久色质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产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元代以后,我国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多采用有“寿纸千年”之称的连史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即用此纸印制的。
使用连史纸的广泛使用,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了极大作用。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史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将连史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直至上世纪80年代,铅山连史纸仍然是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指定的专用品,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国务院日前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铅山连史纸制作技术入选。
(图)原版连史纸精印的《点石斋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