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戴 英译: Tae
姓氏英语对照:Day / Tae
拼音: dài, 笔划: 13
部首: 戈 部首笔划: 4
解释1: 戴 dài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拥护: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笔画数:17; 部首:戈; 笔顺编号:12125121122134534
解释2: 戴 dài 【名】 (形声。本义:增益) 同本义〖gain〗 分物得增益曰戴。——《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加于上皆曰戴。” 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DaiState〗 宋人、蔡人、卫人伐戴。——《春秋》 戴 dài 【动】 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wear;puton〗 戴,覆也。——《尔雅》 日抱戴。——《孝经·援神契》。注:“在上曰戴。” 戴胜降于桑。——《礼记·月令》 垂发戴白。——《后汉书·邓禹传》。注:“戴白,父母也。” 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无戴其苍,地履其黄。——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闻喜宴独不戴花。——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戴笠(戴斗笠);戴头识脸(有身份,有面子;很有派头);戴巾的(指士大夫阶级);戴假发;戴耳环;戴金戒指;戴盆(将盆覆戴在头上);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戴白(满头都是斑白的发丝。形容人老);她洗了手套,发现它们戴不上了 拥护,从各方面给予支持〖support〗 庶民不忍,欣戴武王。——《国语·周语上》 又如:爱戴;戴情(感激他人的诚意);戴仰(拥戴仰望);拥戴(拥护推戴) 敬奉,尊奉〖respect〗。如:戴日(敬奉太阳);戴德(感戴恩德) 戴大帽子 dàidàmàozi 〖stigmatize〗比喻给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 有些医务人员怕戴“走白专道路”的大帽子 戴高帽 dàigāomào 〖makecompliment;flatter;eulogize〗比喻对人说恭维话 戴绿帽子 dàilǜmàozi 〖thehusbandwhosewifehasanotherloveoutsidemarriage〗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 戴帽子 dàimàozi 〖stigmatize;callsb.badnames〗强加给人罪名 戴盆望天 dàipén-wàngtiān 〖workblindly;trytodiscoverthemysteryoftheskybycoveringtheheadwithatub〗头戴盆子而想看天上。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愿望无法实现(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 戴盆望天,不见星辰。——《易林·小过之蛊》 戴头识脸 dàitóu-shíliǎn 〖dignity;face〗体面;有面子 戴月披星 dàiyuè-pīxīng 〖toilnightandday〗形容不分昼夜地在野外奔波 这期间戴月披星,禁寒受冷。——元·无名氏《郑月莲秋夜云窗梦》 亦作“披星戴月” 戴孝 dàixiào 〖beinmourning〗同“带孝” 戴罪立功 dàizuì-lìgōng 〖makeamendsforone‘swrongdoing;atoneforone‘scrimebydoinggooddeeds〗指身背罪名而立功,以图减轻罪名 戴罪立功,以赎前衍
备注:“戴”的笔画数存在一个问题,在现代新华字典里是十七画,按照《康熙字典》则是十八画。其实这是一个简体和繁体的问题,简体是十七画,繁体是十八画。繁体的写法有些不同,“土”和“戈”是独立的,而不是简体中的“土”和“戈”共用了一画,故简体少了一画。姓的笔画要按照繁体字的笔画计算,因为姓名学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成果。所以“戴”在姓名里按笔画排序多以十八画计算。
【 戴氏起源 】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据《鼠璞》载,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灭商后,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 戴氏发展 】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 历史名人 】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还有唐诗人戴叔伦、画家戴嵩、元文学家戴表元、诗人戴良、画家戴本孝、戴熙、文学家戴第元、当代风云人物戴季陶、著名雨巷诗人戴梦欧(望舒)等人。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戴】姓图腾和迁徙
安徽亳县,江苏扬州市,河北清河郡。

【戴】【康熙字典】【卯集中】【戈字部】
〔古文〕𢨇《唐韵》都代切《集韵》《韵会》《正韵》丁代切,𠀤𪒴去声。《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一曰首戴也。《广韵》荷戴也。《书·大禹谟》众非元后何戴。《孟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又《尔雅·释地》途出其前戴丘。《疏》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又値也。《礼·丧大记》君纁戴六。《注》戴之言値也。《尔雅·释地》戴日为丹穴。《注》値也。《疏》値日之下,其处名丹穴。又《諡法》典礼无愆曰戴。《左传·隐三年》其娣戴妫生桓公。《注》戴谓諡。又姓。出济北,本宋戴穆公后。又或作载。《礼·月令》载靑旂。《诗·周颂》载弁俅俅。《音义》如字。又与戴同。又《韵会》作代切,音再。地名。《春秋·隐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戴。《注》戴国,今𨻰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释文》戴音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