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大酺(唐诗)作者: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历史背景
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选择正月庆祝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时,杜审言在晋陵郡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县)任县丞。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杜审言就写了《大酺》这首诗,诗里有“火德云官”之称。因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杜审言的诗从正面赞颂武则天的功德。
中心思想
这首《大酺》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从诗中表现出百姓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诗意赏析
诗的第一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诗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泽不用太湖。“毗陵”、“震泽”除声音响亮、声调和谐外,还给人以丰富的意象。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就是江阴通太湖达全国,但这句诗还为全诗布置一个旷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铺陈。诗题为“大酺”,不便从小县写起,因此诗人从大处落笔,以毗陵、震泽通天下包举全国。
第二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第三句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第四句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
清《石园诗话》认为这联诗与“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为审言名句。
五、六两句“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既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
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第七句“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
最后一句“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以民情开始,又以写民愿作结。首尾相应,自然浑成。
杜审言这首诗,就其所要表现的《大酺》主题来说,其形式是精美得当的,而且内容和形式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诗的突出特点是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
大酺 (宋词)作者: 周邦彦 (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任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仪礼局检讨官等职。擅诗文,通音律,能自度曲,创制了一些新的词调。是宋代词坛最有影响的大家。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词集名《清真集》,后人改名《片玉集》。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栏目关键词: 宋词三百首
体裁: 词
年代: 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大酺①
周邦彦
对宿烟收②,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③,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④,寒侵枕障⑤,虫网吹粘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⑥。怎奈向、兰成憔悴⑦,卫玠清赢⑧。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⑨,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⑩。红糁铺地⑾,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注释
[注释]
①大酺:天下大乐大饱酒之意。
②突烟收:昨宵烟雾已消散。
③青玉旆:喻新竹。旆(pèi):古时末端形状像燕尾的旗。
④润逼琴丝:因下雨琴弦变湿。
⑤枕障:枕巾。
⑥流潦妨车毂:下雨泥泞,车行受阻。毂(gǔ):车轮的中心部分,词中即指车轮。
⑦兰成:南朝庾信小字兰成,他出使北方被留,写下许多伤感的思乡文字,如《哀江南赋》等。
⑧卫玠:晋人,美姿容,白如玉。
⑨平阳客:指汉代马融。有《长笛赋》,辞情哀切。
⑩青芜国:杂草丛生之地。
⑾红糁:喻落花。糁(sǎn):米饭粒。
赏析
[赏析]
此词为抒写失意之作。先写清晨阵阵大雨,消散了烟岚雾气。接下来写雨洗新竹,滋润空气。“邮亭”以下写人。飘零在外,听雨而愁梦纠结。又写愁雨中人的“自怜”。“行人”欲尽速归家。但大雨泥泞,车不能行。揭示人在与自然的这种矛盾中的内心苦楚,为全词主旨之所在。下雨尽管是平常事,但词人却像庚信被阻北方那样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