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五笔86&98:BOY仓颉:SJF
笔顺编号:1221114334四角号码:19480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03F
基本字义耿gěng
(形声。从火,圣省声。本义:耳贴于颊)
同本义
1、通“炯”。明亮,光明
又如:耿耀(照耀);耿光(光明;光辉);耿晶晶(形容物体明亮闪光的样子);耿烈(光明炽热)
跪敷衽(铺开衣襟)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指正道)。――《楚辞·屈原·离骚》
2、心情不安;悲伤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耿耿于心(亦作耿耿于怀):形容心中有事牵挂,无法忘却
介耿:心中不安
注:“耿介”一般用于“品性正直”,“介耿”一般用于描述内心活动。
耿灼:焦虑不安
3、正直,刚直
参差相叠重重,刚耿陵宇宙。
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 .〖例句〗他性情耿介,又乐于助人,大家都很欢迎他
耿直:也写作"梗直"、"鲠直")。
古国名耿国(公元前1525-公元前661),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境内),分:商朝时期的耿国和西周时期耿国。
============================
耿耿:
①形容忠诚:忠心~ ~。
②有心事,心有所思:~ ~于怀。~ ~不寐。
③微光闪烁:~ ~残灯。星河~ ~。
耿之姓氏简介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14任国王祖乙在位时,因为不满于国都相的残破,将国都迁到耿地(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迁至刑(今河北省境内),后封弟弟祖丙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
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唐诗人耿 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当代外交家耿飚等
耿姓的起源有四: ­
1.以地名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音:刑)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相。后来由于“耿”与“邢”属古同音。 为了与读做xi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
相传,公元前1525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3.以国名为姓(出自姬姓):公元前1525年,商帝王祖乙建立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 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 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 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 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 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