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虎斑鳽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海南虎斑鳽

简述

海南虎斑鳽也叫海南夜鳽、海南鳽,是中型的鹭科鸟类,体长为51—60厘米,雌鸟较小,尾羽的数目与鹭类相同,都是12枚。但它的体形肥胖而粗短,颈部和腿也比较脚亦短,外形和典型的鹭类明显不同,眼先和胫下部裸露.站立和飞行时也将颈部收缩,但没有鹭类明显,黑色的嘴较为粗短,嘴的基部和眼先为绿色。前额、头顶、头侧、枕部和长长的冠羽均为黑色,眼后有一条白色条纹向后延伸至耳羽上方的羽冠处,白纹下面的耳羽为黑色,眼下有一个白斑。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颏部、喉部和前颈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线直通到下喉部,颈部的两侧具有棕红色的斑纹,前颈下部中央为暗红褐色,两边为黑色,其余下体均为白色,胸部及体侧杂有灰粟色的斑纹。腋部的羽毛为葡萄褐色,还具有白色的中央纹。虹膜为黄色,脚为绿黑色。

习性及分布

海南虎斑鳽是我国特产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仅见于安徽霍山、广西武鸣、隆安、瑶山、浙江杭州市、临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阳、广东英德和海南白沙、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地。其中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

海南虎斑鳽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关于它的繁殖情况目前尚一无所知。

现状

海南虎斑鳽2003年4月,广西横县六景镇居民黄福联从山上捡回两只被风吹落的幼鸟,经专家确认为海南虎斑鳽,黄福联将这两只海南虎斑鳽送到南宁市动物园。海南虎斑鳽是颧形目鹭科中的一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再也没有发现这种鸟的踪迹,因此有“海南虎斑鳽已灭绝”之说。南宁市动物园共有3只海南虎斑鳽,另一只是2003年5月30日由南宁一市民在市郊拾到后送至动物园的。2009年7月广西柳州市先后有市民发现四只该鸟,并送动物园饲养。

据文献记载,自英国在1899年发现海南虎斑鳽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在中国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区发现过其踪迹。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动物考察队曾在海南作过多次调查,时间长达数年,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此后一直再没有关于该鸟踪迹的报道。直到2007年10月份,广东南岭一科研人员在给领导拍工作照时,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踪迹。

按照最先发现的时间来看,黔东南州雷公山首次发现该鸟的时间为2007年8月10日,比广东早。在雷公山发现海南虎斑鳽的踪迹,不仅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新记录,也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物种考察都极具意义。

5月3日,一只海南虎斑鳽雏鸟在南宁动物园顺利破壳而出

2009年5月3日,一只海南虎斑鳽雏鸟在南宁动物园顺利破壳而出,不仅标志着世界上首例由人工饲养、人工孵化的海南虎斑鳽繁殖成功,还意味着这种被誉为“神秘鸟”的濒危鸟类将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