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1.姓氏
①、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他的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②、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为姜子牙的嫡系子孙,源出齐国。
③、北魏柯拔氏改姓柯,其后世子孙称柯氏。
④、古代羌族、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后代子孙亦称柯氏。
。
在当代的中国:
姓氏柯主要在福建泉州一代,台湾一代。
11、历史人物
柯萼: 宋代南安人。进士出身,官员外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遇一僧人,同往万岁山,僧人指一古松,掘得一石篆,乃宝公记述帝王之位的文章,缠绵悠长。
柯崇 : 唐朝人。光化年间(公元898—900年)进士,同榜有曹松等五人,皆年高七十余,时号“五老榜”。
柯应烈: 宋代人,有孝行。龚吏部欲强迫其做官,其母曰:“我家世代靠学问而发迹,为何旁求另有所为呢?”遂回绝。
柯抡:字健庵,清朝湖北人,同治年间中进士,任建宁知县,清廉耿直,尽心民事,每次外出,都有两面红牌前导,牌上写着: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八个大字。他以自己的薪俸创立了四所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但遭到小人的从中破坏,使奏章没有下文,不久因柯抡得罪督学使者,而遭到罢官。
【拼音】:[kē]
2.基本字义
(形声。从木,可声。本义:斧柄)
3. 同本义 [axe-handle,helve]
柯,斧柄也。——《说文》
柯,柄也。——《广雅》
今若大其柯。——《国语·晋语》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毛传:“柯,斧柄也。”
3. 又如:柯斧(喻法规);柯长三尺
4. 古长三尺之称。引申为法则 [rule]
柯,法也。——《尔雅》
6. 又如:柯亭(法则、法度)
7. 树枝 [branch]
横柯上蔽。——《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柯枝(枝条);柯条(枝条);柯叶(枝叶);柯干(枝干)
9. 柯属植物的泛称。常绿乔木,实为长卵形,外有硬壳 [pasania cuspidata]
学名: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
英文名:Tanoak Tanoak
科名:壳斗科 Fagaceae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5米;小枝密生灰黄色绒毛。叶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少数近顶端有几个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略带灰白色,侧脉6—10对;叶柄长1—1.5厘米。果序比叶短,轴细,有细绒毛;壳斗浅杯状,包围坚果1/4;苞片鳞片形;坚果卵形成倒卵形,直径1.4—2.1厘米,紫褐色,略有白粉;果脐凹陷,与壳斗分离。花期8—9月,果熟次年9月。
分布:为本属中较偏北耐寒的树种;分布沿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和广东等省区。
果实含淀粉和脂肪,可酿酒;树皮、壳斗含鞣质;木材坚硬而致密,可作农具、桨橹等用;对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氯气)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10.《名侦探柯南》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