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精耕细作(jīng gēng xì zuò)

解释: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出处: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

事例:我们要~才能有收获。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耕种或做工作。

[1]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⒈春秋至秦汉

特征:精耕细作开始

表现:①春秋时期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强化精耕细作技术。

③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

④汉代发明了耧车

⑤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

⒉魏晋南北朝

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表现:①北魏《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

②江南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

⒊隋唐

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表现:①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

②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⒋宋元

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表现:①北方旱地出现中耕农具耧锄

②江南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经济中心南移

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

⒌明清

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表现:①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一年两熟制

②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③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⑤出现《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