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山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王兆山山东沂南人。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7年至1979在省革委出版局从事山东画报文学编辑工作;1980年至198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任干事、副秘书长;1985年至1989年在省文联任报告文学月刊《当代企业家》副主编;1990年至2001年担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创联部副主任、主任,其中1994年至1996年兼任《山东文学》杂志社社长和主编;2002年被省委任命为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同年,在山东作协第五次全省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为驻会副主席)。系省作协三届、四届、五届全委会委员(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王兆山正传王兆山从事文学创作于1974年开始在《山东文艺》(《山东文学》曾用名)、《大众日报》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发表小说、故事、诗歌和文艺评论。其处女作《八百斤稻种》在《山东文艺》1974年4期发表后,遂被收入选集出版,又被改编成戏剧《仓门风云》上演,同时被山东人民出版社改编成连环画出版,均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其诗歌创作较为活跃,先后在省内外各种报刊出版物上发表诗歌约为200首,其中在《光明日报》1976年9月7日发表的《学艺》,和在《人民日报》1979年11月4日发表的《泰山赋》,曾被多次转载并被多种选本收录。另有多首诗作被选作大型文艺晚会或广播电视的朗诵节目上演或播出,如《颂歌献总理》、《生日的畅想》、《海迪之歌》等等。在此期间还先后在《文艺报》(当时为月刊)、《文学报》、《山东文学》和《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批文艺评论文章,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评话剧《丰收之后》、评苗得雨诗集《解放区少年的歌》、《知侠创作访谈》、评曲延坤小说集《双凤》、评董均伦江源民间故事新作等文章。1979年被刚恢复建制的山东作协吸收为“文革”之后第一批会员。
1982年以后的创作以报告文学为主,至今已发表和出版长、中、短篇报告文学近200万字。其中1983年在《山东文学》发表的中篇报告文学《一个搞科研的和一个管科研的》先后被《新华文摘》、《报告文学》杂志、《报告文学选刊》、《作品与争鸣》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50多家报刊及出版物转载、选载、节选和评介,并入围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的“决赛”;曾被译成多种外文收录于数种外文期刊发行。1994年在《时代文学》发表的中篇报告文学《一篇小杂文和一个大教授的命运演绎》,先后被《新华文摘》、《报刊文摘》等十多家刊物和选本选载与评论,并被收录于《山东新文学大系》。至今已结集出版的各种作品有:报告文学集3部:《高峰与深谷的奏鸣》、《一个搞科研的和一个管科研的》、《道德文章》。长篇报告文学2部:《阳都风流》、《人瑞—朱彦夫的故事》。长诗《海迪之歌》、诗集《高歌与低吟》。另外,还先后创作和与人合作电视剧《青山遮不住》、《脚踏红土地》以及《葱乡故事》等,先后在省和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0年以来,长期从事文学组织工作和文学编辑工作。1985年参与创办了报告文学文学月刊《当代企业家》,积极探索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受到广泛关注。九十年代中期,主持《山东文学》杂志社工作期间,时逢文学刊物深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作为社长兼主编,紧密团结全社办刊人员,以“出作品出人才”为己任,勇敢迎接挑战,励精图治,奋力改革,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庆祝创刊45周年大会上,受到了省委领导的表扬。主持作协创联工作以来,在组织全省重点创作,开展各项文学活动,加强文坛学术交流,安排作家作品研讨,强化联络服务职能,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实施文学新人培养工程,以及发展壮大会员队伍,选拔推荐全国会员等方面,均作出应有的贡献。1993年,主持编纂了我省第一部《山东作家辞典》。1999年,承担了大型文学工程《山东新文学大系》(百年大系18卷本)的实际组织工作和业务统筹,并担任总编委成员和报告文学卷主编。2001年,按照作协规划部署,承担了山东优秀青年作家系列丛书《文学鲁军新锐文丛》(第一辑10卷本)的策划、筹备与编选工作。2002年,根据组织的安排,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我省最高文学奖—齐鲁文学奖的首届评奖工作。是我省新时期以来资深的文学组织工作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6月6日,王兆山在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诗衷歌恸鲁川情朗诵会”上倾情朗诵了他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并发于当日《齐鲁晚报》, 后在网上广为传播,朝野轰动,王兆山的知名度达到顶峰,其诗被评论家命名为“亡灵派”,其人被网民追捧为“王幸福”。其诗内容如下: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王兆山:让大家去说吧汶川大地震后,许多网友写诗悼念遇难的同胞,其中《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等一系列诗经媒体刊发后,引起读者共鸣。6月6日,山东《齐鲁晚报》A26版“青未了”副刊发表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词二首”,第一首“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以废墟下遇难者的口吻,感叹国家人民抗震救灾的努力,发出了“纵做鬼,也幸福”和“亲历死也足”的感慨,并表达了“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愿望。
该词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争议。有网友表示,该词有亵渎地震死难者的嫌疑,不符合词牌平仄押韵,文学水平不高。还有网友表示,面对死难者,更多的应该是悼念和悲哀,而不应不切实际地去感叹。
本报记者就此致电山东省作协。省作协工作人员联系王兆山后,向记者转述王兆山的如下回复:听说了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后,王兆山感谢媒体的关注,但并不想说太多,“诗作既然已经发表出来,就任人评说了。”
该工作人员转述王兆山的话说:“写文章都是这样,肯定有很多评论,各种声音都有。”
该工作人员认为,王兆山的心态比较好,面对网络声音,王兆山表示,让大家去说吧,评论吧。

同时,本报记者从山东省作协也了解到,省作协内部的人对此事并不是非常关注。
山东作家协会网站“山东作家网”的资料显示,现年55岁的王兆山,197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山东画报编辑、《山东文学》杂志社社长和主编,2002年在山东作协第五次全省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为驻会副主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记者从山东省作协了解到,其同事都普遍觉得“王主席人特别好,业务也非常好,我们都很尊敬他。”事实上,王的作品多次获省以上奖励,其中获全国一等奖的作品有《热线电话》、《动心眼》、《老大哥老大姐》、《大楼里的小旮旯》、《跟俺走》、《红娘》等。歌词和散文作品也多次在全国获奖。

“幸福诗人”王兆山列传山东王兆山者,不知何人之后也。或曰,以其诗作之渊源观之,当为“三家村”著名诗人“张打油”之苗裔。遥想当年,“张打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带着自家豢养多年的一黄一白两只土狗出去散步,有感于国家人才凋零,万马齐喑之现状,忽然诗兴大发,咄咄书空,吟出了其以孤篇而横绝千古的诗作:“江山一 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自此诗问世,历代模仿者不计其数。然而,所谓“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迄今为止,仍未有“打油派”诗人能凌驾于其老祖宗之上者。惜乎“张打油”平时作诗虽多,而硕果仅存者却仅此一首,于我天朝帝国之文学史与文化史,不能不说乃一极大之遗憾呀!
孔子曰:五百年必有圣人出。话说自“打油诗派”的开创者“张打油”殁后,虽粉丝与门徒众多,但具超人之悟性与天赋如“张打油”者却几近乎零。毕竟,诗歌是一门艺术,百分之一的天赋往往远胜于百分之九十九之汗水。既如此,“打油派”的衰落和边缘化也就成了必然,就像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的孙猴子,这一“必然”一下子就五百年过去了——直至2008年“做鬼诗人”王兆山横空出世。
有网友问:彼姓张,此姓王,苗裔之说何来?据“王朝派”学者考证,“张打油”祖籍山东曲阜,乃圣人故里。孔圣人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为圣人的同乡与铁杆粉丝,“张打油”自然也“畏圣人之言”。然而,作为“打油派”的开创者,他对圣人之言却深深地感到忧虑。列位看官,你道这忧虑是从何而来?原来,圣人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创始人呀!不是“始作俑者”是什么?孟圣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将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于是,他下令,凡他之子孙,以后一律改为“王”姓,一来以规避圣人的金口玉言,二来暗喻“诗人之王”的意思,希望其后代能将家学渊源发扬光大。
“张打油”本为富贵闲人,但俗云,“富不过三代”,何况已过了将近五百年呢?因此,到王兆山出生的时候,王家已经败落了,这位五百年后将继承其先祖衣钵的大诗人从小就在“三家村”放牛为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天命所归。列位不妨想想,“张打油”遛狗,“王幸福”放牛,冥冥之中难道没有什么关联?自古以来,中国的诗歌与其说与“狗”有缘,倒不如说更与“牛”有缘。君不闻,“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诸诗多有诗意呀!如果牧童牧的是“狗”或骑的是“黄狗”,那么,呈现给大家的又将是多么滑稽的场景呀!因此,在“牛”与“三家村”冬烘先生的共同熏陶下,放牛娃王兆山的诗才长得就像敕勒川止的草一样子快,不几年就混上了山东省作协的副主席,其地位远胜于其先祖 “张打油”——沉寂了五百年的“打油派”总算后继有人了呀!
然而,虽然做了省作协的副主席,风光归风光,王兆山仍然还是籍籍无名——若不是四川汶川发生了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地震,他可能永远也无法与“张打油”一样名垂千古。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了成就一个人的英名,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身家性命——这个天实在是太残忍了呀!
话说当日,王兆山正高坐在省作协副主席的宝座上,一边盯着宽大的液晶屏幕,一边踌躇满志地从云端俯瞰芸芸众生。忽然,屏幕传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数万同胞丧生于废墟之下。共和国的总理和主席都先后亲临现场,指挥救灾,全国十三亿人都在同一时间全部肃立,为死难的同胞默哀三分钟。享受着省作协副主席的幸福生活的王兆山不禁大为感慨:“想我王兆山乃放牛娃出生,幸有‘党疼国爱’,这些年来吃香的,喝辣的,还谋了个‘作家’的头衔,可以说得上要名有名,要利有利,真是幸福呀!若是在旧社会,我这个放牛娃能有什么出息。同样,在旧社会,老百姓不过是‘蚩蚩小民’,就像没妈的孩子,蚁命一条又算得了什么——即使遭了天大的灾,皇帝老儿照样只是坐在金銮殿上动动嘴巴子,至多不过拨些钱粮下去救灾就已经够‘皇恩浩荡’了。对比一下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死难同胞和他们的家属,虽然人是死了,但上至主席总理,下至十三亿平民百姓,哪一个不是对他们的不幸感同身受,众志成城地与他们一起共渡难关。正如文化大师余秋雨所说,‘有十几亿人护持,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萨’,真可谓死得其所呀——纵然在地下做了鬼,也算得上是幸福呀!”于是,因生活在这个新时代而受宠若惊幸福无比的王副主席象他的祖先“张打油”一样诗兴勃发,大笔一挥,假托一地震遇难者鬼魂的名义,填词两首,其一为《江城子》,其词曰: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该词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王副主席从此便获得了“王幸福”的称号,可以与其祖先“张打油”并驾齐驱矣!异史氏曰:幸哉!幸哉!继“张打油”衣钵者,“王幸福”也; 然“王幸福”“幸福”了以后,不知继其衣钵者又当是何人也?
网友和江城子词N首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城子.和王兆山
蜀中地震万千亡,
乃国殇,断人肠。
四野新坟,怎堪话凄凉。
纵使陌路不相识,
对亡灵,泪旺旺。
鲁国惊现王兆山,
冷眼看,坐壁观。
代言亡魂:“做鬼也幸福。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共欢颜。”
<b>江城子·和王兆山
天灾临世万民苦,
孤儿啼,寡妇哭,
中华儿女,含泪共祈福。
十三亿人相扶助,
此天劫,吾共渡。
兆山拍马悦官府,
丧汝心,忘汝祖,
尸海死寂,亡灵怎欢呼!
显示器前网友怒,
恨不能,碎汝骨!
戊子年五月初一长安浪子 于邕城
读王兆山《江城子》有感:
“死去原知万事空”,
谁言幸福在黄泉?
阿谀谄媚求高位,
也莫良心丧完全;
自古悲悯生死别,
而今嬉笑阴阳前;
汶川十万新鬼哭,
成就文豪王大仙。
江城子·地震死难者答王兆山副主席
大震难料天地覆,
家安在,儿何处 ?
阴阳两隔,
阻断家国路 ,
军民亿万齐救助。
建家园 慰吾庐
忽闻吠声狺狺出。
有鲁地,兆山呼,
踏吾尸骨,
媚言甘无度,
快来墓前安屏幕。
带汝游 黄泉路
江城子·和王兆山
奇诗拜读恨难书。
语同谀,狡如狐。
昧尽良知,
是否惧天诛?
做鬼如言享幸福,
凭尔去,莫踟蹰。
哀云未散便欢呼。
体匍匐,学家奴。
耻寡才疏,
也敢颂童孺?
傲步文坛生捷径,
收骸骨,做氍毹。
江城子 ·和王兆山
万里天府亿人哭,
蜀山崩,同胞荼,
举国上下,
悲悼万骨枯。
家破国殇待后振,
问责急,新辞赋。
忽传“幸福”才出炉,
左秋雨,右兆山
装神弄鬼,
感恩天堂路?
黄泉同胞去未远,
携上他,再上路
江城子. 和余王两贼
天灾人祸竟无几?
前雪灾,今地震。
呼天抢地,
声声碎人心。
可慰举世争相助。
纵如此,悲何禁?
愤恨走狗颂未了。
先是余,后亦王,
人面兽心,蘸血献谀辞。
自古天朝多文狗,
数卑劣,山与秋。
江城子·和王兆山
最是无耻王兆山。
狗娘养,混人间。
汶川地震,
苟活齐鲁边。
名为作协副主席,
辱斯文,羞祖宗。
胡言乱语发心疯,
贪立功,表愚忠。
天良丧尽,
冷指岂万千。
举头三尺有神明,
祭汝头,定寰中。
巴渝痴人柴文化2008年6月12日
回敬王兆山的词</b>
假如王兆山是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上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何须诉,
妈不唤,爹不呼,
妻子不爱,
骨灰入废墟。
文联同僚笑开颜,
你做鬼,也幸福。
无聊文狗谋案牍,
抛了叔,弃了姑,
什么叫爱,
你一死知足。
百鸟朝凤锣与鼓,
很光荣,同欢呼。
<b>江城子,没有猫眼的猫
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余秋雨、王兆山两位先生的大作,遂发出如是感慨——
幽魂梦绕汶川路,
翁妪唤,稚子哭,
鸡鸣狗吠,
亦争君前诉。
十三亿人共一吐,
跳梁丑,岂可恕。
白骨万里坟不孤,
淫雨荡,荒山妩,
千年一叹,
败类本无骨。
抖擞且待天公怒,
降惊雷,劈孽畜。
拟兆山死后作江城子
死后方知太难堪,
爹不哭,娘不唤,
四邻八舍,
争将喜讯传。
十三亿人齐声喊,
死得好,王八蛋
失魂落魄到阴间,
左牛头,右马面,
油锅红烧,
炸个稀巴烂。
若有来世唯一盼,
再不做,王兆山
江城子——闻鲁地官员妖词,怒而作。
齐鲁自古唱英豪,
岱宗霄,子渊瓢,
铁马金戈,
霹雳幼安骁,
把酒漫吟亲鬼雄,
金钗意,霸王桥。
忽闻邸报弄纤毫,
首轻搔,意可娇,
暗淡离魂,
却把霓裳娆。
拍案无声何处问,
天地厄,竞谄妖?
山东作协副主席的歪诗,丢尽我们山东人的脸
江城子 .何处孤魂无夜哭
齐鲁风韵多媚骨,
圣人出,小人舞,
三百亿元,
誓为华夏祖
千般文人一色相,
含泪哭,莫添堵。
坐看亡灵千万数
人犹在,执笔书
逝者无忧,
生者亦不苦。
恨不适逢地公怒
做新鬼,汝之福
江城子·和王兆山
张泊庸
蹇驴欲驾策今无。
一夕间,参野殊。
万井灾黎,
絮落痛何如!
沧海今宵倾泪雨,
悲笃老,叹遗孤。
厥辞又见作家出。
乐逢迎,拜谄夫。
拍马庸奴,
口业罪难赎。
文丐蝇虻风骨尽,
肠断处,罔余辜!
江城子.读王兆山歪诗
世间难觅狗孽畜,
沐猴冠,滥竽数,
拍马溜须,
廉耻全不顾,
混充文士无其骨,
纵百死,也难赎。
孔圣故乡鲁曲阜,
出恶徒,蒙羞辱,
宵小之辈,
窃国青云步,
恨无倚天三尺剑,
诛恶犬,冲冠怒。
江城子.王兆山
傻*兆山半壶醋,
诗若屎,人如畜。
党疼鬼爱,
续走秋雨路。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不恕。
豆渣危房困雏犊,
衙仍固,校成墓,
民族败类,
千次死不足。
只怕罹者难瞑目,
看宵小,群魔舞。
江城子.王兆山
——欣闻山东老乡<王兆山>为川震赋词二首,余心动不已,故此同韵和词二首,聊表心迹!
天灾虽恨尤未诉。
主编混,,露此呼,
知识份子,
鲁人齐声嘘!
自古山东多好汉,
纵贫困, 未失骨!
滔滔黄河向舔犊,
古孔仲, 今公时,
文人气节,此僚皆丢足!
只盼天公重抖擞,
收兆山, 民欢呼.
钗头凤, 鲁之怒
泰山雄, 东海透,
鲁人祖德毁此骤!
报拍马,纸溜须,
沂南灵气,丧失殆破!
祸!祸!祸!
国殇忧,人怒吼!
令发京城动济州。
昧心话, 信口说,
早晚你家,剩你一个!
怒!怒!怒!
江城子·劝王兆山
天灾人祸避何处?
爷娘哭,儿女呼!
房倒屋塌,生灵成废墟。
幸灾乐祸古今无,
王兆山,天下殊!
竟拿死人做歌赋,
死无妨,有幸福;
妄言说爱,
你当去地狱!
唱阳光下的自述,
让九泉,无鬼哭!
江城子·和王兆山
千里蜀川万灵哭,
山河碎,万般无,
白发垂髫,声声入心处。
家破山河重新铸,
告亡者,勿酸楚。
人民同心抚遗孤,
未亡人,王兆山,
不知冥间,作协缺人无?
黄泉路上尚孤独,
带兆山,去陪汝。
赠兆山: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污名照汗青
齐鲁山川人心怒
万绿丛中一垃圾
无题
汶川坟前一堆土,
兆山诗文臭千古!
是人就敢写两行?
鲁班门前掉大斧!
无题
谄媚功赛郭沫若,
冥顽劲比张春桥。
假如秦桧罪可恕,
唯有这厮不能饶。
无题
秋雨先登上天堂,
兆山后来下坟场;
装神弄鬼盗世名,
二奶书生也轻狂。
无题
江城子扮鬼,
缺的是人味。
钗头凤乱吠,
多的是献媚。
无题
喊叔呼姑笑乱攀,坟前观奥鬼帮闲。
画皮残破犹招啐,人味全无兀拔山。
戏剧雌黄归绝代,壮葱粗鲁入冥顽。
后来居上尸余气,犯贱堪怜又犯奸!
天堂泪与幸福鬼
丰都盛会欲相求,出类阴遴上下搜。
代鬼套瓷怜自荐,卧鱼含泪早通幽。
名声显赫非无耻,嘴脸纵横实欠抽。
割净卖乖双搞定,行尸忙活晚来秋。
无题
人祸天灾难未几,
天若有情天亦悲。
岂知文狗争邀宠,
鳄泪鬼辞粉太平。
无题
文劫之后无脊梁,
哪知心肺尽朽烂。
可怜我辈强国梦,
一朝粉碎谀歌里。
江城子——斥王兆山作家
《江城子》,又名《江神子》、《水晶帘》等,平韵格,唐五代词均为单调,35字,五平韵。结句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为七言一句者。宋人多依原曲增填一片成双调。
词谱:【格二】(双调)
天灾人祸葬无辜,望颓墟,尽萧疏。万座黉楼,俨若豆渣酥。冤鬼屈民嚎震宇,悲惨泪,积高湖。
圣堂惊现狗才奴,语阿谀,媚如狐。惑众妖言,阴府享欢娱。妄道冥间观奥运,无耻极,理当诛!
论诗</b>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文坛幸有兆山出
马屁声响数百年
----拜读兆山《江城子》有感 LX
“诗衷歌恸鲁川情朗诵会”
“诗衷歌恸鲁川情朗诵会”昨举行名家云集情传四川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讯6月6日上午,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诗衷歌恸鲁川情朗诵会”在省作协举办。来自我省各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和诗歌爱好者冒雨而来,倾听诗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怀。
朗诵会分为“惊天之恸”、“大爱之歌”“诗人心声”“凤凰涅盘”四个篇章,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主持,24首诗作皆为我省知名作家、诗人原创,以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主题,讴歌奋战在灾区一线的解放军战士及武警官兵,赞扬面对灾难坚强不屈的灾区人民,歌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其中包括焦锐的《中国交响曲:我要告诉你》、纪宇的《2008年中国:心灵记录》、姚焕吉的《悲壮与敬重——写在全国哀悼日》、马瑞芳的《悲壮和威严——汶川地震遐想》、谢明洲的《一支挽歌》、王兆山的《废墟下的自述》、李延国的《不离不弃》、有令峻的《牵挂》、左建明的《有泪你就流》、郭廓的《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等。我省著名老作家、诗人苗得雨先生也亲自登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行军礼的孩子》。而由我省日照青年作家苏善生为地震中死去的孩子们创作、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经朗诵者的深情演绎,感人至深。朗诵会在孙振春创作的《亲爱的祖国我们为您祈福》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