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之

革命家、作家、山东省艺术学院原院长冯毅之[1],男,1908年生,字仙洲,山东省青州市(原益都县)长秋村人。
1930年5月在上海参加左联。10月在北平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北平左联组织部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青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任中共益都县整理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
1939年后,历任益都县县长、中共益都县委委员、八路军第四支队新编第一营营长、益都县大队大队长,益临淄博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中共青州市委委员、青州市长,鲁中区文协主任、华东局文艺处长、山东分局文艺处长等职。
1954年6月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1955年3月任山东省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1958年11月在整风补课中被错定为右派。
1979年9月彻底平反后任山东省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1982年离职休养,1986年8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享受副省级医疗、住房待遇。
主要作品有《荧火诗集》、《母与子》、《明星》、《冯毅之六十年作品选》等。晚年出版作品集《风雨沧桑一百年》,香港天马出版社出版。
冯毅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7月1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2]。
寻求真理 师从也频
冯毅之是山东青州人,1929年秋,考入了山东省高级中学(现济南一中)。由于他思想活跃、爱憎分明、主持正义,又聪颖好学,有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华,所以,深受师生们的欢迎,入校不久,就被选为校学生会的主席。
第二年春天,左翼革命作家胡也频来到了省立高中,任冯毅之的班主任和国文老师。在胡老师带动、影响下,冯毅之发挥学生会的作用,以进步的学生和教师为骨干,组成一个四五百人参加的文学研究会,公开进行普罗文学的研究和宣传,并公开出版文学月刊。整个学校人心大振、思想解放,形势很好。
1930年,在山东省纪念“五七”国耻日大会上,冯毅之代表学生讲话,胡老师在学校也发表了更为激烈的演讲,于是引起了国民党省党部的注意,下令要逮捕他们。冯毅之跟随胡也频经青岛赴上海。胡老师把他送到了由“左联”举办、王学文、冯雪峰主持的暑假文学创作补习班,使他有幸聆听了鲁迅、茅盾等人的教诲。胡老师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但在上海找不到工作,为求生计,于当年10月经山东去了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北平左联”,任组织部长,做了很多有利革命事业的工作。
抗日英雄 一门忠烈
1937年“七七”事变,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冯毅之投笔从戎,受组织派遣,又回到家乡青州,在淄河流域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来入编为八路军四支队新一营,任营长,高奋(高启云的弟弟)任教导员,孙同山任副营长。他们招募了博山师范学校一批苦大仇深、觉悟高的青年学生为骨干,队伍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多次受到四支队廖容标司令员、姚仲明政委的表扬。至今,淄河一带仍盛传“冯司令的抗日传奇”,称他是青州的“李向阳”。
1942年秋季,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时刻,日寇、伪军疯狂地实行了拉网式的“铁壁合围”战术,新一营处在日伪军的腋肘之下,成为他们进攻的重点,战斗接连不断。
这年11月9日,日伪军上千人包围了马鞍山,天刚亮,日伪军发起进攻,多次被击退,战斗坚持了两天两夜,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有的壮烈牺牲,有的与敌人进行“肉搏”,有的抱着敌人跳崖而同归于尽。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爱人、妹妹、三个女儿,宁死不当俘虏,先后为国捐躯,壮烈牺牲。我鲁中行署授于冯家“一门忠烈”金匾,并在马鞍山建立了革命烈土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