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

南京中华门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中华门位于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于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始称聚宝门,1931年改称中华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门布局严谨、构造独特,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贯通。城堡分为三层,最上层的木结构“镝楼”毁于侵华日军炮火。中华门城堡有2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余人。
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计巧妙,结构完整,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东西两侧马道陡峻壮阔,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架设一批高杆照明宫灯和草坪灯。广场和镇淮东、西桥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而且美化了城堡的外环境,使城堡更显雄壮巍峨。城堡与广场连为一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 筒瓦顶的镝楼,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 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7 个藏兵洞,洞内设茶室,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门 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瓮城的东西两侧 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骑马上城,马道下的 外侧还各有一排7 个小藏兵洞。
上面“中华门”三个字,是由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先生的所题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20元
位置:南京市中心正南长干桥北。
面积: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交通:游2、2、16、26、33路中华门 下
北京中华门中华门指北京明清皇城的正南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历史沿革中华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成时,因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又以南方为尊贵,所以享有“国门”的地位。它的名称随朝代的更替而变迁,明朝时称大明门,大学士解缙题门联“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改名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中华门。1952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954年被拆除,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在其原址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建筑特色作为皇城与市井的分界,中华门建筑风格庄严厚重,具有很高的规制,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中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类似的规制在明十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大红门有用。
清朝时,大清门至正阳门之间是用石栏杆围成的一个方形广场,明朝时这里曾是闹市街道,俗呼“棋盘街”,门外有下马碑,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门内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过。清朝时,在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轿子才能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其他嫔妃的轿子只能通过后门神武门进入。
轶闻趣事大清门匾是石头作的,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中。中华民国成立后,选定了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即可,待将石匾拆下后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题写“中华门”匾额,挂于檐下。大清门匾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保存。后移交首都博物馆。
以“中华门”命名的品牌
南京卷烟厂所产卷烟,取名于南京中华门。中华门在江苏南京市南,聚宝山北,秦淮河东西横贯,南临长干桥,北倚镇淮桥,明洪武初年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旧名聚宝门,辛亥革命后改中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