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

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 ,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

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贞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 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再有是从开战后的第八天,就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不长。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 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与《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西周第一青铜器——利簋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成果《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有关学科权威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认为,《夏商周年表》是我国古代历史自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最有科学依据的年表。其中,武王克商年代、武丁在位年代、夏商分界年代及夏代始年的估定,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立说,对武王克商的年代形成了至少44种结论,最早的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求武王克商年代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碳14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天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最佳年代。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后,各学科专家按照设置的目标,深入研究,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经过反复推算、比较,最后选定公元前1046年为周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