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孔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参观孔庙,得先着眼于其建筑艺术。以整座孔庙的布局来看,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序为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仪门、大成殿及崇圣祠;东西两侧各置东庑、东厢及西庑、西厢;右畔空地为明伦堂,作为集会之用。

孔庙的门(西边门)与泮宫(东边门)皆为重詹式牌楼,屋脊作燕尾起翘,中辟拱门,两侧为圆窗,是孔庙主要的入口,分列左右;酒泉街上一座高大的照墙,即万仞宫墙,墙的典故出自《论语》,为孔庙所必备,照墙内壁彩绘麒麟则象征吉祥之意。

走进去,经过礼门,即可通往棂星门及泮池。棂星门也是孔庙的必备建筑,列在孔庙之前,中央的蟠龙石柱,用的石材是来自泉州的青斗石与泉州白石。过棂星门,第二座殿为仪门,仪门又称大成门,是进入大成殿的主门,其中门两旁的蟠龙围炉窗,线条流畅,造型一气呵成,为木雕杰作。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正中神龛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上悬“有教无类”黑底金字匾额,左右墙供奉四配:颜子、曾子、思子、孟子与十二哲;大成殿为歇山重詹式屋顶,面宽五开间,进深六开间,共用42根巨柱,四周设走马廊,型制宏伟,结构谨严。

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台北孔庙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由市长担任正献官,民政局长担任纠仪官,仪礼之肃穆庄严,总领全台。

孔庙位于大同区大龙街,创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台湾北部设置台北府,当府城于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动工,随即在城内南门内建造文武庙,两座庙皆朝南,文庙在左,武庙在右,即是台北府的孔庙。

创建期间,在光绪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时间,发生了台湾割让给日本,第二年日军进占台湾,开始了日据时期的年代。至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0七年)日本人为建立日语学校,故将孔庙拆除,并在此建立了第一高等女子学校。

到了民国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台北士绅黄赞钧、陈培根、辜显荣等人再次邀请及募款建庙事宜。于同年二月成立台北圣庙建设筹备处,共募集约五千坪作为孔庙的建筑基地。民国四十年(公元一九五一年),织台北孔子庙管理委员会,推动每年祭典事宜。至民国六十年(公元一九七一年),经行政院核交台北市政府接管,并于民国六十一年(公元一九七二年),正式成立 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隶属民政局。

台北孔庙采曲阜本庙建筑,梁柱门窗皆未刻字显得朴实又庄严。孔庙的特征凸显建筑艺术,其布局依序为万仞官墙(酒泉街上照墙)泮池、檽星门、仪门、大成殿及崇圣祠;墙的典故出自论语为孔庙必备。传说是表示没人敢在孔老夫子门前卖弄文章。

台北孔庙中也没塑像;原因来自明太祖下令以牌位取代(因雕刻技术不同,无法表现孔子神态)照墙内壁彩绘麒象征「吉祥」大成殿为主殿,上悬匾额有教无类贯古通今如今也是教育所遵循的最高原则,互古不易的教育爱,所以至圣先师的崇高地位至今无人逾越。

台北孔庙每年9月28日都会举办祭孔大典的盛会,祭典从迎神开始,接着行上香礼、三献礼、读祝文、饮福受胙、望燎,最后送神,完成整个祭祀程序。过程中,你可以看见身穿暗紫色的禅衣礼生,陪引主祭正献官等虔敬行礼。

祭孔大典其中以遵循明朝古礼,舞者进退疾徐,展现不同仪姿的祭孔佾舞最吸引中外嘉宾观礼;除外,还有那『拔智能毛』等特别的习俗。

位于大龙洞、哈密街一带,采用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色彩缤纷的瓷砖耀眼夺目。为全台寺庙建筑一大特色,是仿泉州孔庙建成的“正统南中国式孔庙”。台北孔庙最早建于1665年(明永历十九年),日军侵台后被毁。1925年,台北爱国人士200余人集会决定重建孔庙,于1939年建成。后经修葺扩充,孔庙现已恢复昔日巍峨的面貌。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台北孔庙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场面肃穆庄严,令人叹为观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